【低碳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章

2016年09月28日 11:01:00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温州市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以低碳产业为主导、低碳金融为特色、低碳能力建设为支撑、低碳社会为基础的低碳发展之路。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温州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努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实现“四翻番”目标的决胜时期。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温州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七章建设生态低碳的绿色家园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景区化理念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第一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积极开展“水岸同治”,重点抓好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以鳌江水质改善为重点,全面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以温瑞塘河为重点,深化平原河网污染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抓好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种植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健全完善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完成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到2020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75%,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基本建成美丽浙南水乡、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抓好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电);严格控制煤电无序增长,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化工业废气治理,重点抓好合成革、涂装等10个主要行业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黄标车,积极推进车用油品质量升级和汽车油改气(电);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众出行方式,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开展县城以上城市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加强秸秆、垃圾露天焚烧长效管理。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以上,市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

    强化土壤综合治理。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加快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建设。理顺土壤保护监管体制,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全面推行污染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流转风险评估,重点保障非工业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危险废物和污泥全过程监管,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

    第二节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降碳。坚持总量和质量双控,继续实行污染减排刚性约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科学确定质量目标与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关联关系,增设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大力推进污染源头控制,加大工业减排力度,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加快实施生活、农业、交通源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和更新、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系统能源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以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的附加值为核心,推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大力培育低碳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温州特色的低碳产业体系。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考核用水效率,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划定和严格落实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促进用地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深化“空间换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各领域节材工作,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替代性材料、可再生材料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再制造和再利用产业,加大公交等领域生物柴油使用力度,规范建设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和再生资源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园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继续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通过打造低碳交通、推广低碳建筑、创建低碳社区等工程,鼓励市民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推进节约环保行动,逐步创建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消费行为全过程的绿色低碳方式。积极开展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和低碳示范工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环境宣传教育效果。

    打造“家门口”绿色空间。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建设沿交通道路、沿河道、环城镇、环村庄的生态绿廊,积极规划新建一批形象鲜明、功能多样、文绿相融的城市公园、绿化小品;突出两路两侧绿化美化和林相改造,精心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亮点示范路;利用空地、边角地开展绿化改造,见缝插绿、见土补绿,结合文化创意设计实施垂直绿化、墙体绿化,提升城市形象。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管理运作,完善绿化养护管理体制。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

    第三节严格实施生态保护

    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积极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构建“三区三廊八核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温中平原生态区、温西山地生态区、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区三个生态功能片区建设,打造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生态廊道,建设温州生态园(大罗山、三垟湿地)、林垟湿地、苍南水乡湿地、洞头南北爿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瑞安铜盘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苍南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八处重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滨海生态防护带建设。加强乌岩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西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构建保护与利用结合、优势与功能互补的新兴生态格局。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严格监管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等各环节。加强重要湿地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加强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建设,加快建设森林生态屏障,林木积蓄量达3400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以上。深入实施海洋污染整治,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推进“浙南鱼仓”修复,强化对海洋生物和景观的保护。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治理项目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制度。健全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用能量(权)、碳排放权及水权交易,推进泰顺县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飞地”、区域协作、市场化补偿等多渠道补偿方式。深化国家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等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落实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王思思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