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人与4000辆公共自行车

2016年11月16日 17:14:00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公益不是刻意去做、去秀、去张扬,不是社会形式,而是力所能及的、随手的。

  公益不是刻意去做、去秀、去张扬,不是社会形式,而是力所能及的、随手的。在水心社区有一位志愿者,他把义务修车当成了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年多来,他每天提着修车工具袋,步行或骑车10多公里,对温州市区的主要自行车网点进行细致检查,对存在破损的车辆进行现场修复。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他已经修复四千多辆公共自行车,最多一天修复44辆车,而更多的记录仍在不断创造中。他就是74岁的老人志愿者杨立成。

  2013年的一天,杨立成去公共自行车点借车时,发现只剩下一辆故障车,检查了一下,原来只是链条掉了,他很轻松就弄好了,他想像这样的小故障每天应该有不少,如果都要等到管理中心统一拉走处理,无疑降低了使用率,于是他决定要成为一名志愿者。

  当时,正值公共自行车将满“周岁”生日之际,鹿城区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鹿城区公共自行车志愿服务联盟”。于是,家住市区水心榆组团的杨立成,选择认领家附近的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他每天早上6点都骑着公共自行车到九山锻炼。锻炼回来,正好顺路经过这个租借点;晚上吃完饭下楼散步也可以过去看看。

  而实际上,杨立成主动包揽的服务网点,不下20个。杨立成手里有一张老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覆盖地图,上面标示着18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这张地图上,杨立成用橙色的笔画出来的一条路线,他的修车路线长达10多公里。除非天下大雨无法前往修复,否则杨立成每天都步行或骑车10多公里,花上两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对市中心主要的自行车服务网点进行细致检查,对存在问题的车辆进行第一时间修复。

  此外,走亲戚、逛展览、去超市等,凡是外出,他都不会忘记提上修车工具袋。在杨立成看来,修车更是一门学问,通过记录修车情况,可以得出哪些零部件容易损坏,哪些网点容易发现问题车,然后,他把得出的结论一一反馈给鹿城区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为他们采购更新零部件时提供参考,从而最终降低故障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杨立成特意向鹿城区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申请了钥匙和管理卡,对于需要返回管理中心修复的车辆或者车辆放不下时,他会推出锁到外面,有时,碰到网点的车辆不够了,他又会将锁在外面的车子重新推回。

  长年累月为修车忙碌,总免不了各种“意外”。有一次,杨立成的工具袋被人拿走了。还有一次,杨立成在前往修车的路上,一辆电瓶车迎面撞了过来,幸好那次无大碍。这些“意外”,杨立成从不对家人提及,只是有一次,他在修车时,手指不慎割破了,鲜血直流。这次最终未能成功瞒过,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杨立成去打了破伤风针。如此为公共自行车卖力,以至于杨立成在修车时,很多市民都以为,他一定是鹿城区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派来的员工。但他从没想过向鹿城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要报酬,他只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其他老人退休后打牌搓麻将,他只好“修车”这一口,一样觉得生活十分充实。

  而在杨立成老人所居住的水心榆组团,他也是楼道内出了名的热心肠。提及杨立成老人,邻居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楼道内的老人谁家屋子漏水,空调需要拆洗,灯泡烧坏需要更换,总会第一个想到他,因为杨立成总是有叫必到。

  伟大源自平凡。杨立成老人的事迹并不轰轰烈烈,但他的无私、质朴、奉献、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老人的熠熠光辉,杨立成老人以他的平凡与不凡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温暖与正能量。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