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工匠”代代传续 创新永不停步

2017年04月19日 17:3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素有“百工之乡“美誉的温州,专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代代传续。
AA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7日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素有“百工之乡“美誉的温州,专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代代传续。

  4月30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老艺人张锦达的家时,他正伏案在桌,聚精会神搞创作。只见他左手压住一条80公分长的篾片,上面密布细榫,右手用镊子夹住一粒指甲盖大小的篾片往上“按”。张老师说,这些篾片厚2毫米、宽3毫米,全靠手工拉磨和锯出,每个细榫必须等距,才能暗榫紧扣,如有一个精准度差2丝,就全报废了。 “要做好一件东西,必须有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才行”。从12岁跟父亲学艺始已经58年,张老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今仍“乐此不彼”。他有个习惯,每一样作品完成后都要先挂起来看几天,这样会知道哪里不足,再做第二件才会更好。让他自豪的是,1981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制作了《玉兰绶带》大型屏风。

  张锦达是温州目前唯一一位还在从事竹丝镶嵌创作的老艺人。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叶萌春介绍,温州三山二水一分田,历史上人们主要靠捕猎和打鱼为生,手工业非常发达。早前温州的青铜冶铸、青瓷、漆器名气都很大,工艺美术品种曾多达10大类、150多个,所以温州有“百工之乡”的美誉。现在,全市大师级工匠有400多名,还有9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黄杨木雕、瓯绣、瓯塑、细纹刻纸、彩石镶嵌等成为国家“金名片”。

  传统文化就像血液在温州人身上流淌,深入骨髓融为一体。老祖宗留给温州人的宝贵“财富”,就是勤劳和吃苦。今天,成功的温州企业家“匠心”依旧,一群现代“工匠”遍布各行各业。

正泰电器配一制造部精益生产线

  在温州乐清市正泰工业园内的终端电器制造部,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昆仑”系列正从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线上“诞生”。为了不断打磨和升级低压电器这个“镇企之宝”,正泰组建了400多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投入1.5亿元用3年时间才完成“昆仑”系列。正泰电器工程师晏刚告诉记者,这个产品已经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能适应-35℃到70℃的严苛环境。其中有一个塑壳断路器做了36套方案、800多副模具。今年新产品上市前,“昆仑”已获得360项专利技术,通过7800多项可靠性测试。正泰董事长南存辉说“我就是一个做电器的人”。创业31年,正泰就是这样坚定“制造业”,积极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技术与服务产业,向能源互联网服务企业跨越发展,逐步由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电器的“龙头”和新能源的“领军者”。

  以专业化为倚仗,敢于投入、勇于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温州民企的主旋律。统计数据说,2015年,温州市工业技改投资672.04亿元,同比增长24.0%,领先全省水平;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7.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在率先全国提出实施“质量立市”和“质量强市”的温州,人们意识中“质量”的范畴已经拓展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各大大领域。如今,全市各层面的岗位练兵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我们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大力选树职业技能带头人,让市级以上劳模享受困难帮扶金和免费疗休养、才艺培训等,营造整个社会尊重技术、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程龙凤告诉记者,技能大赛提高了员工的操作技能,还能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去年第三届大赛开展的79项技能大比武、岗位大练兵中,有一个项目是POS机操作,看似简单的超市收银工作,也有着“未发现商品中破损的商品”、“食品与日用品未分开装袋”等20多条考核内容。这次共吸引了2685名职工参加,职工技能培训4.6万人次,有1398人分别获得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成为年轻人心慕手追的榜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目前,温州有10多个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62个全国行业标准,温州产品频频拿到“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登上“中国品牌百强”榜。正泰、森马、华仪、康奈等10个“温州制造”产品成为代表同行在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温州已是“中国名牌之都”。

  进入“十三五”,温州从全国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新坐标”:通过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三个城市”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城市和社会“三大转型”。

  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提升,温州市出台了“人才新政十条”,涵盖了加大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奖励资助力度、健全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强化人才创业融资扶持、优化人才生活服务保障等10项内容,给顶尖人才最高奖励1200万元。各高校纷纷与企业合作,创办“瓯绣班”、“设计班”“服装班”、“劳模育才班”等,请一线技工和劳模作导师“一带一”,打造“本土匠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时期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

  现在,温州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培育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怀和境界,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无比热爱。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上,还要博取众长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发扬光大。“温州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文化创意与温州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加速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城市由粗放发展向内涵发展提升”。一批有作为的温州“匠人”身体力行着这一“抱负”。澳珀家具艺术总监朱小杰把中国元素与西方的理念和材料结合起来做新瓯瓷。他还要把瓯瓷与瓯菜完美结合,把每一种食材量化,菜品做到极致,把温州餐馆办到国外去,彻底“颠覆”外国人对中餐馆“低级、便宜、不卫生”的认识。他说,“瓷器”CHINA,代表中国,而瓯瓷本身也是一个容器,当外国人用温州制造的“瓯瓷碗”进餐的时候,也同时知道了一个中国故事。“艺术具有实用价值的时候,才有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曾经“多元化”的企业开始回归主业了。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1日,温州通过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备案登记的326.5亿元民间借贷,纷纷流入生产型企业。而全市10家资本管理公司也有近60亿元资金也投向乐1300个实体项目。

  温州正在用“百工之乡”千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重塑当代温州人的历史文化自信。这,正是温州城市的精髓,也是温州人的精神。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张玫|编辑: 许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