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这条教育的匠心之路 来看工匠精神的传承

2017年04月19日 17:38:00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2016年,“工匠精神”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热词”,今天的“工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工作者,它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象征着坚韧不拔、执着专注的品质。
AA

  2016年,“工匠精神”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热词”,今天的“工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工作者,它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象征着坚韧不拔、执着专注的品质。

  在工厂车间,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正成为职业教育努力方向。

  在以中小企业著称的温州,有38所中职学校,超过6万的在校生。如何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如何让学生顺利成长为高级技工?如何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看来,就是要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载体,为学生打好“工匠精神”的底子。

  现代学徒制的匠人传承

  2016年10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96名大一新生以“学徒”的身份直接和温州喜来登大酒店、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酒店签订协议。酒店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成为他们的师傅,指导学生们真刀真枪地在岗位上学习专业技能、管理服务意识。学校将酒店文化等课程融入到教学中,酒店的培训师可以提前进入大学课堂传授技艺和酒店的文化理念。

  现代学徒制是什么?它既有现代职业教育的衣钵,又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育人,学校和企业同时参与到准员工的培养全过程中。“学生”、“学徒”的双身份即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利于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最务实的行业用人标准和最先进的产业技术变革由企业最先感知;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企业最先运作。”在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看来,脱离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抛开企业谈专业设置与开发,谈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都是空谈。因此,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如何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育人主体,是摆在不少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考验。

  早在2008年,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市瓯剧团就在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局的牵头下联合办学,开设瓯剧班,双方联合招生招工,实现共同育人。瓯剧团当红花旦蔡晓秋担任瓯剧班班主任,同时聘请一大批名演员担任学生的专业教师。经过6年培养,这批瓯剧新苗全部被瓯剧团录用。

  一本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编写的《瓯菜传统技艺——温州传统小吃校本教材》,不但将瓯菜传统技艺传承推广开来,还获评浙江省中职课改立项校本教材。这份来自瓯海职业中专的教材,是其联合温州中国瓯菜研究会、周师傅瓯菜馆进行合作办学,并创设中餐烹饪(瓯菜)专业后获得的产品。校企协会三方共同制定招生就业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发教材教具,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每年招生季,学校让企业、行业直接参与招生计划设置、招生面试录取、新生始业教育。

  鹿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并成功实施了“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后,于2015年联合康奈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模式的试点,联合招生开设“鞋类制造与管理康奈精工班”,并于2016年再次合作开设“电子商务康奈班”。今后鹿职将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在3-5个专业中遴选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大中型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实行“学训交替”、“先学后训”、“学训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

  混合所有制的匠心集成

  “泰顺石”在石雕界享有盛誉,如今作为完善泰顺石文化产业链的积极实践,规划打造的“一园、一校、一街区”已成效初显。

  在泰顺石文化创意园的林何超大师工作室,穿着工作围裙的李斌和潘长进埋头在排尘器和电动石雕工具的嗡嗡中,安静而专注地对着寿星和稚童的石雕进行细化工作。他们都是来自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的高三石雕5班的学生,从去年7月开始他们跟随师傅林何超驻扎到工作室。早上8点到11点,下午1点半到5点,晚上6点半到10点,在这些日子里他们吃住在创意园,进行沉浸式的石雕学练,他们也期待着自己在工作室里实现蜕变。

  泰顺石文化创意园位于罗阳镇,占地面积5540平方米,集设计研发、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于一体。自去年7月开园以来,已引进41位石雕艺术专业人才,其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市级20人,园区从业人员达160人以上。其更是以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为平台,积极培养本土石刻、鉴赏、营销人才。这所实现完全校企融合,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石雕艺术学校在2016年秋季首次招生人数达169人。高一新生吴宝泉在短短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见到了3位石雕大师。“学校也会经常会组织我们去创意园参观,大师的气场就是不一样。我想跟着大师,我想做一个石雕工匠人。”

  温州作为我省承担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两个城市之一,近年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办学,在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基础上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2年,鹿职就尝试引企入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引入专做欧美鞋类贸易企业“佰旺贸易公司”。学生进入公司工作后,各有分工,并配备指导老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研发124款鞋品,并有42款投入量产销往欧美国家。温州港华集团在参与校企合作和混合所有制办学后,依托学校专业力量做大做强,4年半时间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8家分公司的连锁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形成“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2015年8月,永嘉电大正式从公办学校转为民办身份,由上海翔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接手承办,并托管永嘉二职。

  成功的经验也吸引了温州亚龙集团、王朝大酒店在内的众多规上企业积极参与我市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并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我们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有助于破解过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境地,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看来,我市在创新办学机制上还大有可为。

  产学融合的匠行统一

  全国劳模、省首席技能大师张积贵是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的技能导师。他结合所在的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的优势,和学校创新合作开设了全省首个“劳模育才班”。踏进理实一体的“劳模育才班”,前面是与寻常班级无异的普通教室,而机关是在门后头——藏在教室的实训场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车间,车工、钳工等用到的钻床等工具一应俱全。

  “我希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手艺人”,张积贵想带着团队和学校一起,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给学生。他这么想着,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个小小车间里,通过张积贵和他带领的技能大师团队的指导带领,学生们边学边做,不但能完成电焊、钻床、车床、钳工等操作,还能根据机械加工图纸进行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简单的零件设计,最大限度实现产学融合。在张积贵工作室,先后诞生出了一种两侧可伸缩展开的太阳能汽车、机械制图功能尺、一种四杆机构高空剪线钳、一种四连杆机构撑衣杆等专利。

  “更多的时候,张积贵大师还会将学生带至工厂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参与实践,师傅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建议,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不仅能增进师徒间的情谊,更能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培养工匠精神。”龙湾职专校长郑源贺说。

  我市近年来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积极构建产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新机制。将基于“温州人精神”的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成资源融合、师资融合、身份融合、课程融合、文化融合的产学五大融合,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课程、联合培养,组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推动产业、企业、职业文化进校园。以温州市职业中专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亚龙集团联合开设的“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实验班”为例,其构建了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企业重应用三方共建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学生吃住在企业、半工半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用零距离”。

  创业创新的匠业创成

  精雕细琢是匠人的追求,但不是全部的追求。在与产业对接方面,除了要学要钻,还要会创业创新。

  目前,我市有一半以上职校都设立了创业园(创业街)和创业导师团,共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教育示范基地22个。在这其中,涌现出一批中职自主创业典型。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真刀真枪”的实战操练,绝不亚于现实的激烈。

  温职专自主开发“一职猫”微商平台,扶持学生网络创业实践,在校生夏婷半年盈利5万多元;瓯海职专蔡曙在校期间注册成立温州造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VR眼镜领跑市场,年营业额达300多万;乐清职专学生刚毕业不到三年,电商创业赢利上千万;鹿职将创客空间引进企业参与社团建设,成立“一足间·创客空间”。开设手工皮艺、创意鞋、电商、视觉传媒等工作室,把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到实践操作中。背包客皮具制作社、古鲁丁工作社团通过网络接单为顾客订制皮具品,绘之靴鞋靴手绘工作室为企业创作鞋样手稿,鹿子电商协会喊出“一天一万人粉丝”的口号;龙湾职专建成阳明·8号创意园创业孵化园,园内入驻的7家线下学生创业实体店和30家线上“购满意电子商务平台”学生创业网店日均营业额达1万元,截止目前已成功孵化三代学生创业团队。

  “随着学校自身发展,原有的集鞋类产业一体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在鹿职校长王松看来,学校必须围绕温州产业发展需要,拓展皮革、皮具、新材料等相关新专业,形成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创新。“我们计划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理念,增加人文素养类、职业素养类、跨专业综合素养类课程,同时提高实训与实务操作课程、实习实践课程比例、融合课程建设与产品开发。”同时他表示,学校根据“创商培育+创业实训与实习+创业实践与孵化”模式构建与产业的对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卓扬|编辑: 许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