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为温州“工匠精神”代言:绝对不做差不多先生

2017年04月19日 20:44:52 来源:世界温州人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何为“工匠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等内涵成为共识,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需做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
AA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何为“工匠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等内涵成为共识,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需做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

  而在温州,王振滔就是这样的“工匠”之一。由他领导的奥康集团已经走过了27年,这27年,与其说是一部奥康的发展史,不如说是一部王振滔为温州制造,为温州“工匠精神”的代言史。

  王振滔说:“不管是当初建厂,还是现在如此大规模生产,我绝对不做‘差不多先生’,品牌来之不易,要做就要精益求精。”

  一把火烧出的“匠魂”

  如今价值达165.92亿元的奥康品牌其实当初是被“一把火”烧出来的。

  1987年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事件对卖鞋的王振滔刺激很大。王振滔回忆说,当时许多温州皮鞋厂商改旗易帜,用“上海”或“广州”牌子,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在家乡永嘉生产自己的皮鞋。别人都笑他傻得可爱,说他执迷不悟,可王振滔有自己的想法。“那把火反倒烧起了我的决心。我认为,温州人如果连鞋子都做不好,还能够做什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再惧怕任何挑战了。我一直相信: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温州皮鞋同样如此。”

  王振滔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那时的他筹集了3万元资金,买来一台制鞋机,以住房为厂房,请了几位手艺不错的制鞋师傅,开始精心做鞋。当大家都在极力回避“温州制造”这个标签的时候,王振滔却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了“温州制造”的字样。他对几个合伙人说:一直不打温州牌,那温州制造就一直没有出头之日。

  后来由于奥康皮鞋质量好,款式新颖,又注重信誉,王振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可是每当有客商对产品提出质疑时,他也会十分“较真”。曾经在一次订货会上,一位外商拿起一双皮鞋问王振滔:“这是真皮的吗?真皮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闻听此言的王振滔当即拿起剪刀,三下两下,就将那双皮鞋剪开并递到那位外商的手中,请对方鉴定皮鞋品质,外商仔细看后说,被奥康质量所折服当即下单订货。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专注极致的工匠精神让奥康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通过我自己的双手,从细节做起,一点一滴地把奥康这个品牌,把温州鞋业的观念深深植入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信任奥康、忠诚于奥康,为自己正名,也为温州皮鞋正名,让消费者知道,温州也是能做出好皮鞋的。”王振滔说。

  锱铢必较的“匠气”

  在奥康有个“1:10:100”理论,用王振滔的话来讲,就是宁可用1元钱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因为如果在设计中未能用1元钱解决问题,那么到了生产流通领域就需要至少10元钱来解决它;而到了消费者那里,售后就至少需要100元以上才能弥补。所以王振滔对产品质量的追求,甚至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

  奥康集团曾一次炒掉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故事一直在业界流传至今。据了解,这些管理人员所在分厂生产的500多双新款女鞋,入库时被公司质量管理人员拒收。这几位管理人员便出面辩解道:“这批产品基本上是达到各项工艺要求的,要是在其它厂肯定属于合格产品的。”虽然这8人都是鞋厂的中流砥柱,在王振滔的字典里,是不允许产品质量有“差不多”三个字,降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无异于是砸企业的饭碗。最后决定解除其职务,并销毁这批皮鞋。

  2001年,奥康在与某集团的一笔业务中,发现大约有一百多双鞋的标识贴得不合格,而商品本身并无任何质量问题,拿出去卖了也没什么关系。但王振滔又拿起剪刀把这批鞋都给剪掉了。王振滔认为:“这种小小的标识也代表一种质量,一种形象,如果这次放过了,那么下次就还会犯,那么我们的品质就没有保障可言。”

  诸如此类“锱铢必较”的奥康故事还有很多,故事的背后都是王振滔对精品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好的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开一个店需要一个月时间,建一个工厂需要一年时间,这些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我们要塑造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就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化的百年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王振滔说,因此,奥康时刻谨记:产品的一个微小瑕疵很可能就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王振滔要求所有员工狠抓产品质量,注重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件产品要做到“精益求精”。

  藏在微信中的“匠心”

  “亲爱的战友们:最近我在上网时发现很流行QQ种菜,我也种了几颗‘种子’,在收割时虽有丰硕的‘果实’,但现实中却一无所获,相反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那块土地不是我的。其实人生也是一个播种、耕耘和收获的过程,但只有在自己的田地里播种并辛勤耕耘,才会有所收获。”

  这些以“亲爱的战友”开头的微信内容是奥康的老板王振滔发给他的员工的。这样的微信,王振滔每天都要发。而匠心的传承其实就“藏”在这些短信里。王振滔在向员工分享生活感悟以及鼓励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与坚持的精神,这是“工匠”必须具备的特质。王振滔说,只有“匠心”到了,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

  王振滔认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一是靠文化,二是靠制度。企业文化最能影响一个人,工匠精神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宣贯,使员工潜移默化地形成工匠精神价值观,从而将工匠精神传递下去。制度是工匠精神的执行保障。将工匠精神以质量标准等形式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让每位员工自觉按制度去执行。

  “奥康生产人才,顺便卖几双鞋子。”王振滔说,德是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而工作能力相对是次要的,能力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所以,一个道德高尚,又具备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人才是他看中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匠人”的培养,他认为,首先要承认工匠的劳动价值和在社会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分配原则上要有所体现,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第二是转变工匠培养模式。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教学,为企业精准提供所需人才。

  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王振滔表示,奥康的工匠精神核心在“匠”,主要包括三个工程:

  一是文化匠工程,让产品有匠魂。建厂初期,我就在厂区写下了“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今天,我们为员工打造更好的软环境,像制造艺术品一样出品每双鞋子。

  二是人才匠工程,让匠人有匠心。人品决定产品、产品体现人品。我经常告诉员工“奥康生产的是人才,顺便卖几双鞋”。只有“匠心”到了,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

  三是创新匠工程,让发展有匠气。一方面,对内我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小组,对工艺流程进行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对外我们成立了创新投资团队,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带动自身发展。

  匠魂、匠心、匠气,为客户提供最舒适、最时尚、最科技的产品,永远是我们奥康不懈的追求。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