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快主要事迹

2016年11月18日 09:10:00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他的爷爷和父亲,包括他自己,祖孙三代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木匠师傅,擅长古廊桥和古民居的建造。

  曾家快,男,1973年10月出生,泰顺县泗溪镇南溪村人。他的爷爷和父亲,包括他自己,祖孙三代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木匠师傅,擅长古廊桥和古民居的建造。

  出身木匠世家的曾家快,是一位传奇式人物,18岁开始继承父业,学起了木匠手艺。他可以用5斤多重的斧头把煮熟鸡蛋的蛋壳剥掉。2005年,他的斧头剥鸡蛋绝技登上中央电视台《状元360行》,荣获“斧头王”称号。早在31岁时的曾家快萌发了动手建造廊桥的梦想,于是他走遍家乡的廊桥,几百次地进行调查,对廊桥结构每个环节进行勘测,计算出各项数据,并绘出图纸。功夫不负有心人,无师自通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琢磨出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先后在本县和外地建造了数座木廊桥。

  再县廊桥技艺

  廊桥遗梦,矗立群山之间东方小城温州泰顺,一座座聚焦了浙南山水灵气和工匠智慧的木拱廊桥,架起了山水相间的路程,也穿过岁月的霞光,无言地诉说着千百年来曾发生的故事,“廊桥”顾名思义,即为有屋檐的桥。历史上,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仅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大山之间溪水之上,正是一座座廊桥,架起了记忆中的水路交通。当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之后,廊桥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暖阳下夕照里,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廊桥,聚焦了浙南的山水灵气和民间工匠的智慧,矗立在群峰叠翠间,成为人们寻找“廊桥遗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寻找廊桥传承人,却是源于一段偶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外地人士纷纷来到泰顺,寻找传说中的中国版《廊桥遗梦》风采。然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曾经认为,廊桥的制造工艺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就是说,失传了。

  说起廊桥技艺,现今是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现年43岁的泰顺泗溪镇南溪村人曾家快。曾家快祖辈都是木匠,从他开始学做木工,主要建造庙宇、祠堂等古建筑。上世纪90年代末,位于泗溪镇的廊桥北涧桥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期间曾家快也对廊桥建造这门古老技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年轻的曾家快经常没事就散步到北涧桥底下,细看廊桥构造。曾家快逐渐被廊桥的技艺所痴迷,自那之后,曾家快走遍泰顺所有古廊桥,烈日底下自己画图纸,细细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琢磨出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3年,曾家快终于在老家南溪村顺利地造出了一条7米长“迷你”廊桥,自此之后,他宣布初步掌握了廊桥营造技术,无师自通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在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境内修建了一座廊桥。那之后,曾家快又在衢州七里乡和泰顺县雅阳镇埠下村分别造了两座大型传统编木廊桥。

  2003年,当时的泰顺文物工作者薛一泉等人到岭北上洋村的泰福廊桥考察遇到了79岁高龄古廊桥艺人董直机,很长一段时间,曾家快和董直机并称为泰顺两个还能造廊桥的人。直到2011年正月曾家快在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的陪同下造访了董直机,并正式拜师董直机。曾家快拜师董直机后,像为廊桥这门技艺正式延续了传承,这个意义对廊桥文化本身来说是非凡的。

  曾家快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精湛的技术,将濒临失传的廊桥营造技术得以掌握和保存,为廊桥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木工是个辛苦活,造廊桥艰苦更甚之,夏天需在烈日下工作,冬天还需忍受着寒冷的溪谷风,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只为了能给乡亲留下更美的廊桥。今年来,他又在泰顺县罗阳下察溪建造世界上单孔跨度最长的廊桥。

  在建造廊桥之余,曾家快偶尔会做做廊桥模型。他说,等到退休后,要开一家廊桥博物馆,收藏自己制作的这些模型。这样一来,哪怕这门技艺暂时无人承袭,甚至真的不幸失传了,至少模型可供后人参考、借鉴,有朝一日或许还能有恢复的希望。而在退休之前的十余年内,他将继续不辞辛苦地建造廊桥,为乡邻、后代留下更多的美丽风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曾家快苦心专研技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立足岗位,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对廊桥文化有重要发明创造和重大贡献;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优质,赢得群众好评。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