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吟吟并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但却为温州市苍南县66个失足少年做过心理疏导。
“天使和魔鬼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应吟吟说,“他们大都特别单纯,特别幼稚。”
比如,其中一个少年,因为太喜欢隔壁邻居的一只鸟,破门而入把鸟偷走了,最终被判入室抢劫。
另一个少年,因为看到她喜欢的女孩儿和另一个男孩儿吵架,前去打抱不平,用口袋里藏的一把刀把那个男孩儿捅死了,成了杀人犯。后来他说,那刀是案发前几天在路上偶然捡到的。
“当时才13岁,他还不知道,人生不是游戏,有很多东西发生了就发生了,是不可以撤销的。”
再比如,一个16岁的少年,在一次群殴事件中,失手打死了另一个男孩。但他其实是最老实的一个,在同伴的鼓动下迟迟出手,但一下就打死了人。
后来这个男孩在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良好,提前三年释放。释放前夜,男孩给应吟吟打了个电话,问她:“我该做点什么呢?”
应吟吟对他说:出去玩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你自由了。
如今,这个男孩在应吟吟的担保下,找到了工作,成了一名厨师。
你是怎么让孩子们对你敞开心扉的?我问她。
“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只要一秒钟,他们就能判断是否可以相信你。所以你的穿着、你的面部表情都非常重要。孩子们其实都很聪明。就像一个婴儿面对不同的人,会有哭或笑的不同反应,因为他们会确认这个人有没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危险。所以在接近他们的时候,我必须让他们相信,我是完全无害的,我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
要让一个失足少年打开心扉很难,要让这个社会重新接纳一个失足少年更难。许多人把他们看作是“定时炸弹”,唯恐避之不及。甚至他们的家庭,他们最亲的人也很难像过去一样毫无保留地拥抱他们。应吟吟说:“我们所做的事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像亲人一样陪伴他们。许多失足少年之所以成为累犯,常常是因为感觉不到别人的爱。他们值得被爱。”
为了让这些失足少年再次被社会所接纳,应吟吟动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辗转寻找有可能接纳他们的工作岗位。她说,在“罪犯”的阴影之下,这些少年身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将他们引入积极的环境中,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重生。
2
2013年,苍南县发生过一起失踪案,一个男孩跟着妈妈外出探险。因为疏于照看,男孩走失在山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发现了。这起轰动一时的案件,连同此前的几起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给应吟吟带来巨大的震动。
一直在业余时间投身公益的应吟吟,辞掉高薪工作,拿出了十几万个人积蓄,成立了民间公益组织“壹次心未成年人帮扶中心”,从事未成年人帮扶。“壹次心”三个字组成一个“懿”字,意为“美好的德行”。
起初,“壹次心”开始在学校里组织培训,给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识、应急救护知识等,引导他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久后,“壹次心”开始和当地司法系统合作,对失足少年进行专业帮扶和心理辅导。应吟吟希望,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再犯罪的几率,同时走出犯罪的阴影,重新做人。这样的帮扶和疏导,也面向涉罪边缘未成年人、未成年流浪人员。
面对每一个失足少年,“壹次心”会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结合他们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量身定制一套方案。目前,机构有3名专职人员和超过400个志愿者。每个孩子都有一位辅导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并且通过定期回访为他们建立个人情绪档案,随时关注更新。“壹次心”还会组织这些少年参与各类公益和慈善活动,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重新融入社会。
在工作中,应吟吟发现,许多失足少年都不是本地人。因为缺乏缓刑监管条件,外地籍少年一旦触犯法律,要么被判刑送进拘留所或监狱,要么被送回户籍所在地。应吟吟希望,他们之中罪行较轻的,能不判的就尽量不判。因为孩子一旦入狱容易跟其他惯犯学坏,等到出狱的时候,有可能就成了一个高智商的犯罪人员。她也不放心把这些孩子送回户籍所在地。因为据她了解,这些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回到家乡也没人管,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引。在应吟吟的争取下,“壹次心”与苍南县人民法院签订了异地籍少年犯罪人员的帮教协议,提供担保和接收,并介入进行心理矫正。
14—18周岁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由于人格的不健全和认知能力的缺陷,加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壹次心”常常在各地组织面向孩子和父母的普法活动。应吟吟认为,许多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法。于是应吟吟和她的团队常常把枯燥的刑法、家暴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设计成各种游戏,吸引孩子们来玩,同时也就辐射到了父母身上。青少年犯罪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应吟吟曾呼吁,成年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都有必要上一堂课,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也避免孩子伤害别人。
如今,许多“壹次心”曾经帮助过的少年,都成为了“壹次心”的志愿者,去帮助更多未成年人唤回迷途人生。
3
为66个失足少年做过心里疏导的应吟吟,去年开始自己也成为被疏导的对象。
她坦诚地告诉我,她有一段失败的婚姻,甚至曾遭受家庭暴力,长期生活在抑郁之中。而后,漫长的离婚诉讼一点一点将她拖垮了。
去年3月,应吟吟被抑郁症吞噬,一度只能躺在床上,哪儿也去不了。任凭一种力量牵引着她,坠向无底的黑洞,让她“感觉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生不如死”。
为了治病,她曾到过全国各地遍访名医,但最后又回到了苍南县隔壁平阳县一位姓林的医生那里。林医生非常耐心,持续给她开导,帮助她走出阴霾。应吟吟说:“抑郁症除了药物治疗,心灵的慰藉更重要。”
不过,真正让她完全赶走抑郁的,是她的工作。
在自己病情基本稳定后,应吟吟开始为患抑郁症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在苍南县,大部分人对抑郁症所知甚少,许多处于初期的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好的治疗。应吟吟借助自己对抑郁症的了解和战胜抑郁的经验,介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救。“我尝试对着所有人微笑,给他们带去好心情。然后我发现我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了,就像命运给我的奖励。”
如今,应吟吟常常在全国各地出差,希望调动同类型公益组织资源,在全国各地推广未成年人帮扶和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乡村地区。在“壹次心”刚刚成立的2013年,全国还没有几个同类机构,如今已遍布各地,力量日益壮大。
一个月前,我见到了在上海出差的应吟吟,身材瘦小却充满活力,已经看不出任何抑郁的影子。只是提到自己的孩子时,能在她眼里看到一点泪光。
她的孩子今年12岁了,在离婚官司中判给了父亲一方,如今很难见上一面。但她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有能力感受到我儿子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他知道妈妈在认真工作,在努力帮助更多的人,他一定会很骄傲很幸福的。”
她要牵挂的,远不止12岁的儿子。还有那66个曾经的失足少年,那些正被抑郁症困扰徘徊在自杀边缘的青少年,以及更多需要爱和保护的孩子。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