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章,男,1981年3月生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现为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九月九号设计合伙人。
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进修7年的方宏章,一回国便受恩师邀请加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主会标的设计工作,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前后7次修改,不断完善构图和细节,最终将这枚具有国际化又带有中国特色、杭州韵味的LOGO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完美展现。
小画家恋上艺术殿堂
少年的方宏章喜欢绘画。初中时,他的素描作品就曾在全班被当作范作展览。1996年,高中阶段在温州市龙湾区艺术学校校长吴佐仁的引导下,他开始了艺术求学之路。在那些个闷热的夏天,在当时没有空调的小房间里,他把家里的苹果、梨子、陶罐等一样样看似平凡的水果放在桌台上摆好,孜孜不倦地求索它的本真,经常一画就是半天。方宏章在中学求学时代非常迷恋集邮,并开始收集温州日报上刊载的企业商标图案,康泉、德力西……一个个普通的标识,能在他的脑海里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吴佐仁老师经常带他们去温州的山水风景处进行写实创作,雁荡山、楠溪江都曾经是他笔下的常用“模特”。吴佐仁老师还经常教导他们要仔细观察细节,所以在方宏章眼里看似普通的雁荡山的云雾其实都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正是由于在温州山水间大量的书画练习,对于方宏章之后的平面设计作品都影响深远。
1999年,方宏章在恩师吴佐仁的帮助下,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那年,“国美”在全国只招生220人左右,很多人需要三四年才能问鼎这所艺术殿堂,班级中年纪最大的长他8岁。那年,龙湾区提前考上艺术院校的只他一人,整个国美的设计类新生,温州也不过4人左右。他为自己成为幸运儿而暗暗高兴。在“国美”深耕的四年,他在国内外一系列设计比赛中斩获十余项大奖,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艺术与设计》和《包装与设计》发表多篇力作。
有心人成就非凡成绩
2003年,方宏章考取了世界设计王国的最巅峰-柏林艺术大学的视觉传达硕士。据业内统计,这所高校每年报考四五百人,只招生十几个学生。2004年,方宏章在复旦大学恶补德语半年后,如愿进入了柏林艺术大学深造。在德国,先后参与多个著作的设计,并在德国戒烟设计大赛获奖,成为设计业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方宏章在柏林艺术大学期间,由于一个学期只有一门课,非常枯燥,四个星期设计一个项目,业务的精耕不可同日而语。也正是基于他的勤勉和聪颖,2010年他刚从德国留学回来,他的恩师袁由敏欣然邀请他从事重点项目《世博思博视博——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研究图文集〔全5册〕》的设计。进过他对网格系统的优化,8个月后,这一套五本书面世,成为国内平面设计的经典之作。
非凡灵感贯穿国度文化
方宏章自参与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开始,便有一个强烈的意识:要找一个代表杭州、代表中国的载体。“杭州在《马克波罗游记》里便被描述为‘千桥之城’。所以,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一个文化。桥,也是连接双边,构建对话机制的载体,能够很好地诠释G20峰会的精神。而桥的倒影,则反映了中国人对虚实关系的理解,体现了中国人对阴阳以及和谐观念的认同。”方宏章说。
会标中的20根线条代表与会的20国,这些线从世界各个地域,穿过海洋,穿过高山,来到杭州相汇聚。G20的“0”则与桥洞形成契合,寓意峰会是一个团结、融合的过程,借此回应峰会的圆桌会议精神。
方宏章表示,由于G20会标不仅是要代表中国代表杭州,更代表国际,所以LOGO的设计既要有美学,又要有国际语言,既要让中国人看得懂,又能让外国人一目了然。所以设计方案一开始就没有选择诸如三潭映月这样的具象表达,而是选择各国都有的“桥”形象。而通过特别的形状设计,大家一看到这个LOGO第一反应都会联想到杭州的“断桥”,许仙和白娘子相遇重逢的地方,也是杭州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
此外,G20会议有一个要求——主办国不得出现当国文字。但团队主创人员巧妙地将汉字以印章的形式嵌入图形中去。方宏章认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印章是个人信用的体现,盖印章代表着承诺。设计到G20会标中,更是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肩负的责任,以及对世界的承诺。
以“工匠”精神应对考验
和恩师袁由敏、隋焕臣再次携手,有了这次G20主会标的经典之作。这个项目为全球招标,除了他们团队之外,参与会标设计的还有7家设计团队。每家设计团队需提交3套设计方案。七套方案参与竞标,评审委员会经过三轮筛选,最后三套方案向外交部提交,同期修改长达三四个月。这次会标的竞标,已非仅为设计能力的竞争,而是文化理解程度的差异比较。然而“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并非易事。每一关的评审专家团都是“大咖”,国内外的国际语言学专家和美学设计中的著名学者,意见各不相同,再加上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如何进行和谐有效的融合,才是最大的考验。
不过,在他们看来,最难处理、最磨人的就是那20根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线条。“线条均衡度的把握真的很难。”他们说,如果线条太粗就容易糊在一起,如果太细,桥的形态又出不来,都会影响到整体画面感。
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他们将许许多多不同尺寸、不同线条粗细,不同灰度背景,不同色彩组合的LOGO,全部打印出来,进行各种测试和调整,最终选出尽可能满足多种应用场合和需求的LOGO定案。涉及到线条的粗线,可能是1.2毫米到1.1毫米之间的调整,甚至可能是0.9毫米到0.98毫米之间的调整。
方宏章比较庆幸这个会标诞生于当下,如果是五六年前,这个会标设计成这样问题就很大,因为那时手机和电脑屏幕的分辨率没有这么高,线条会糊在一起看不清楚,而现在手机都是高清屏,视觉上不会产生困扰。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将60种不同线条的粗细,从大到小,全部打印出来,进行各种测试。在外人看来,这20根线其实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方宏章及其团队在背后做了很多细节处理,以保证会标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在视觉上都能达到更清晰、更完整、更平衡的效果。
团结协作铸就成功著作
G20峰会会标的设计团队,是一个能为了更完美的设计而争吵的团队,也是一个能为了共同的目标,排除一切困难和阻碍,勇往向前的团队。“G20峰会会标是我们三个人在价值观、设计观上的共识”,方宏章说,“我们可能会争吵,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当把框架基础确定之后,我们就都往这个方向努力。一个人在做东西时会比较盲目,有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有时会陷入一个的牛角尖而不能自拔。正是这个团队为每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冲云破雾。”
设计过程虽然不易,但最终的结果,方宏章心满意足。他说,设计作品胜出本身就是对自己专业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觉得作为浙江的一份子,也为峰会的成功举办做了一份贡献。“而且从反馈来看,LOGO很容易被大家读懂和理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也让我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无比自豪。”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