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多久没有踏足这条老街了?我已经不记得了。看到如今日渐线条门面冷落的“寺前街”,依稀记得当年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渴望我能每天游荡与此,即便仅此一个角落,她曾经是我的渴望与梦想。
当我在年少时听到大人们说起“贼街”时,那时我想着既然叫“贼街”,那么整条街上一定都是贼了。从那时开始我心中的“贼街”就是繁华的街道、热闹非凡、排列有序的店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五花八门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的各种百货、吆喝买卖的商家、贼眉鼠眼的小偷隐于各个角落,随时随刻盯着你的荷包……然而我第一次来“贼街”时,她不如我想象中那样。
那一年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某一天父亲突然告诉我说过两天带我去“贼街”看看,那时的“贼街”对于我这个一直在村里长大的小屁孩而言有太多的幻想了。从父亲承诺那天起便天天盼,日日盼,希望这天能早早到来。临去前一天晚上我被这兴奋与种渴望折磨的失眠了一夜,好不容易躺床上熬到天明。天蒙蒙亮我就早早起床,把自己梳理一番,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等待父亲大人。
那时从黄石到“贼街”,除了坐船外就是从黄石山下那条狭窄崎岖不平的山路步行。父亲极其节约舍不得坐船,带着我从这条山路步行。这一路上父亲不断叮咛我到了“贼街”不要乱跑,要跟着他,他做买卖的时候我要一边待着。经过一个多小时山路跋涉我跟父亲总算是到了我期盼已久,仰慕已久的“贼街”了。
然而“贼街”并不如我想象中那般。
从北头桥进来,首先入眼的便是那书店,一个狭小的店面里,重重叠叠的摆放着各种书籍,老板是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带着近视眼镜。见我盯着他的书籍看,一副“垂涎三尺”的样子,不禁问我“娒,你要借书吗?一天一毛钱,押金十块”。我听到一天一毛马上全身血管都热了,然而听到后半句,我全身如被泼了冷水。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一毛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十元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悻悻出了店门。
由于第一次来“贼街”,我带着好奇心走访了很多店,那时的“贼街”北头桥除了“抄粉干、馄饨、锅贴、猪肠粉”这几间店之外,剩下的除了碗碟、食品供销社、文具店、杂货店、就是一些卖日常用品店。对了那时贼街最有名的就是那家“百年馄饨”店。当那天回来前父亲带着我第一次踏足位于“北头桥”小巷子内“学林馄饨店”时,我才知道有这样一种美食可以百年不衰。手工制作的馄饨皮,薄如蝉翼,鲜肉馅从里透出莹莹的光泽,一个夹到嘴里远远就闻到肉香……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馄饨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味,难怪这么一间小店能独霸一方,客似云来。
听父亲说,“贼街”是整个永强区政治、文化、商业、闹市中心,当时永强区人民公社也驻此。而这条老街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寺前街”,她有将近八百年历史,因为位于干元寺而得名,因为与温州话谐音,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贼街”。而街上的店面基本都有百年历史,只不过店家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已,附近一带居民凡是大小喜事必须从此采购物品。
站在热闹非凡的街道、来来去去的人群、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城里”与农村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时我便有了对城市的渴望,我渴望成为一个“贼街”人,可以如她们一般每天穿梭于闹市之中。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老街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苍老,街上店面虽然不变,然而店家换了一次又一次。北头桥那书店前几年依然还在,老板依旧文质彬彬,只是他已经褪去了乌发,已是满头霜白,岁月已经在他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只是他如那些年一样,依然坚守一方净土。而我如愿以偿住到了“贼街”,成了“城里人”抬头低头看过去就是繁华热闹的“贼街”,然而我却完全没有感受到儿时的那份喜悦,儿时的渴望早已经随着岁月而殆尽。相反我却怀念起了那些年我在老家时的生活情景,竟然是这么的美好与祥和。
如今我每天看着街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车子,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只觉得疲惫,只觉得她繁华背后那份无人知晓的苍凉竟然是如此的深刻,在她流逝的岁月里又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呢?“贼街”老了,我也老了,然而又有谁不老呢?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