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课堂 永恒的守望

2016年11月23日 15:01:19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他从教20多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的工资,有一半为学生学杂费和扫盲的贫困家庭学员所垫付

AA

  徐盛亮,男,1971年出生,桥墩天井人,小学高级教师。他从教20多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的工资,有一半为学生学杂费和扫盲的贫困家庭学员所垫付,还资助天井毕业出去的大学生,他始终坚信:“大山隔阻的是山路,但不应是孩子成长的出路”。不管自己的生活多清贫,只要天井的孩子需要他,他愿用下半辈子来坚守。

  苍南县天井完小,位于苍南、泰顺、平阳、文成4县交界处,此地被称为“苍南西藏”。“天井”正如其名,藏在这些大山岙里,到天井要越过数不清的山,在2007年通康庄公路之前,天井走路到苍南最近的城镇要5个小时以上。况且这里信息闭塞,大山里面没有广播、电视、电话。徐盛亮就是土生土长的天井人。他是天井完小毕业出去的第一个师范生,很多人以为他师范毕业后会跳离天井,融入到山外的世界,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以“我熟悉山里情况,我是地道的天井人,我不留下来,谁还愿意留下来。”这个质朴而简单的理由,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此后,徐盛亮开始了20多年对大山默默的守望。这份忠诚和眷恋,来自于他对改变大山孩子命运的愿望:“离开的3年,天井依旧贫穷,我要尽教师的天职,让山里百姓早日脱盲,让山里孩子早日走出大山。”徐盛亮师范毕业后毅然抉择回到故乡在天井小学任教,并许下了这个庄严的承诺。

  山区的贫穷,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家庭子女多、收入低,又存在重男轻女、读不读书都是一个样等观念。为了做好巩生工作,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每逢开学,徐盛亮就提前半个月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孩子的入学以及家庭生活情况,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时常一个星期下来,翻山越岭且不说,基本上把自己半个学期的工资都垫上了,特别是对女孩子和残疾人,除了给他们垫学费,还要动员教师对他们家庭进行帮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适龄儿童百分百入学。那时候工资低,为孩子垫付的学费有一大部分到学期结束基本收不回来,致使自己的家庭经济日益恶劣。对家庭的愧疚,家属并没埋怨,反而给予他极大的支持。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看到百分百的入学率,对这一切他都释然了!

  4名二年级学生和4名四年级学生背对而坐,1个男孩7个女孩,采用复式教学,这就是2012年天井小学的上课情景。徐盛亮和同事为了8个孩子,还在坚守。徐盛亮说,等到二年级的4个孩子毕业,学校至少还将存在4年。只要还有1个天井的孩子在学校,他就不会离开。尽管天井小学地处穷乡僻壤,但是徐盛亮等老师们辛勤地耕耘,让穷山沟不断有“金凤凰”飞出。

  白天徐盛亮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外,晚上还要举办扫盲学习班。动员青壮年文盲进扫盲班是最大的难题,守望大山的村民已经习惯靠山吃山的观念,认为识不识字对跟自己关系不大,又不出去做生意、出外跑业务。为此,徐盛亮经常为了动员一个村民要跑好几趟山路,磨破了嘴皮.特别是遇到外出打工的,每到逢年过节,徐盛亮就登门开展工作,经常就地教学,很多的节日,徐盛亮就在村民的家中度过的。

  为方便教学,徐盛亮和学校的另一名教师吃住都在学校。因为家庭收入实在有限,徐盛亮的妻子到县城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在徐盛亮的宿舍里,摆着夫妻俩的婚纱照。徐盛亮说:“想家人时,就看看照片,打打电话。”如果路况好,徐盛亮半个月到县城和家人团聚一次,也要几经转车,路上往返要花好几个小时。

  因为天井村交通不便,徐盛亮在教书之余,还学会种青菜、修补课桌等技能。在学校简陋的厨房里,橱柜里塞满了方便面的调味包,桌上是一袋咸菜,墙角有自己种的青菜和村民送的竹笋、冬瓜、鸡蛋等。“这里每隔三四天才有人来卖菜,平时只能自己种点蔬菜凑合,或者用泡面、咸菜将就,热心的家长也会送来土特产帮他们改善伙食。”

  徐盛亮经常对妻子说:“大山隔阻的是山路,但不应是孩子成长的出路。不管我们生活多清贫,只要天井的孩子需要他,他会用下半辈子来坚守。”他是孩子成长道路的引路人,用无私踏实的精神履行教师的天职。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