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早年参加浙南游击纵队,随部队参与解放洞头的战斗,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死里逃生;十年前身患直肠癌,被医生判过“死刑”,最终凭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战胜病魔;如今虽是耄耋之年,仍热心于医疗义工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达5000小时。
今年89岁的黄卫是瓯海慈善义工医疗服务站的发起人之一、瓯海区慈善医疗义工队的总后勤。每周二和周五,在郭溪街道普宁寺的慈善义工医疗服务站内,总能看到这位老人忙碌的身影。
2002年,机缘巧合之下,黄老结识了净华寺医疗服务队的老中医们。经历过枪林弹雨,见识过生命脆弱的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念想:活着一定要多做有意义的事。
从此,黄老成了医疗服务队的“编外人员”,跑个腿,买个药,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清晨6点,黄老手里紧紧攥着写满中药材名称的小纸条,坐上前往瓯海时代医药公司的公交车采购中药材,药店的工作人员与他都已经是老相识了,亲切的喊他老黄。
采购来的中药材数量多的时候,黄老还要用扁担挑回来。一次,中药材太重,把扁担折成了两截,黄老失去重心,跌落在楼梯上。每每提及此事,黄老的夫人叶荣仙总是无比心疼。然而,这样的经历在黄老心里,却是开心的:“这说明我还没有老到不能干重活。”
为了能更好的当好采购员,黄老还自学中医药知识,在俩夫妻居住的狭窄房间里,最显眼的就是堆放在各个角落的各类中药书籍。年幼学过中医的叶荣仙还在家里帮黄老炙制药品,俨然成了黄老的帮手。
2005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黄老发现自己日渐消瘦,身体健康每况日下,医疗服务队医生判断可能是肠胃出了问题,最终被确诊为直肠癌中期。术后45天,黄老不顾家人的反对,住到了医疗服务队服务站内,一边吃着中药调理身体,一边以更热情的态度开展义工服务工作。
“做义工能使我心情舒畅,心情好了病自然好得快!”
病愈后的黄老单纯得想着:多亏了医疗服务队的医生,他的病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只有提供更好的义工服务,才能报答医生的救命之恩。2007年,医疗服务队服务站面临搬迁,黄老联系上了普宁寺,确定了新址,并正式接过了后勤总管的大担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
新的医疗服务站刚刚设立,头一件事便是要解决出行不便的问题。普宁寺门口没有公交车站点,来往看病的老百姓要在严寒酷暑中步行半个多小时。黄老亲笔撰写报告,请求公交集团在普宁寺附近增设公交车站点,方便百姓来往看病。公交集团被黄老的行为打动,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如今,7路、57路、501路等公交车在此停靠,来来往往十分便利。
医疗服务站缺少存放中药材的器具,黄老就自掏腰包,花了千余元订做了两个大药柜,还亲自蹬着小三轮儿,把他们运了回来。在他的精心布置下,普宁寺内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空房间俨然成了一个小药店。
虽然每周的义诊只安排两次,可黄老却要来三次,其中一次就是清点药品。
“黄爷爷是我们的后勤总管,这里所有的中药材都是由他负责采购的。”正在给病人抓药的义工说道。在多雨水的日子里,黄老还会把药柜里的中药材搬到院子里晾晒,以防发霉。面对候诊的病人,白发苍苍的黄老总是一脸和气,问着患者的病情,说着自己的患病经历,安慰他们。
2008年,瓯海慈善总会成立,黄老为医疗服务队找到了“娘家”,并动员老中医们加入到“慈善义诊列车”的行列。每半个月,“慈善义诊列车”就会驶进农村,为困难群体展开免费门诊。
医疗队去得最多的是位于泽雅偏远山区的北林垟、五凤垟等地。每次下乡义诊的随队医务人员都多达40余人,工作量远超普宁寺医疗服务站,黄老一次不落得担任好总后勤的角色,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女儿心疼父亲,劝他量力而行。黄老笑笑说:“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我有幸活了下来,又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圈,只要我还做得动,一定要做下去。”现在,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他们这些老年义工的付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十多年来,黄卫不计报酬,无私奉献,负责医疗队的药品采购、整理等琐事,以耄耋之年热心于医疗义工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超过5000小时,是瓯海区慈善总会登记在册提供义工服务时间最多的人。
夫人叶荣仙笑着说,黄卫是一个典型的“三好生”:好吃、好睡、好走,一个星期没几天在家闲着。
炮弹打不死、患癌没病死,黄老笑称自己是一个福大命大的人,就此,他要做义工,做到走不动为止。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