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花果山,见证东北媳妇李会的农业梦

2016年11月28日 18:53:23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在藤桥镇田塘头村,有一座藏于深山云间的现代农场,这座看似“不动声色”的农场,在耕耘至今的8年时间里,早已有口皆碑。

AA

  在藤桥镇田塘头村,有一座藏于深山云间的现代农场,这座看似“不动声色”的农场,在耕耘至今的8年时间里,早已有口皆碑。李会便是这座生态农场的主人,在经营期间,她逐渐破解农业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好理念的难题,从农业“零基础”的东北城里姑娘,蜕变成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青年农业创业精英。

  开荒犁田农房改建

   云间“花果山”规模已成

  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高田生态农场仿佛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真实写照。沿山路盘绕而上,古旧院落散布其间,而在山顶平旷的土地上,几幢现代化的度假小别墅木屋群依托当地原生态景观,傍山而建,虽为现代建筑,其统一、齐整的规划与村落的气质却十分吻合。

  李会和丈夫陈明华,前些年在云南做电器代理商,生意十分红火。“城市喧嚣让我们感觉压抑,与其说逃离城市,不如说回归乡土。”李会告诉记者,起初只是单纯想利用这片净土种些菜,让家人朋友吃得放心。随着农场口碑的建立、规模的扩大,每到周末,市区花1个多小时车程组团驾车而来的游客接二连三,并提出了食宿的需求。在征得镇政府同意后,李会大胆将水果基地与生态休闲养生结合起来,开发一片木屋群及游乐配套设施,延长农场产业链。这也为许多有着乡土情结的游子,提供了一个重寻乡愁记忆的去处。为了减少资金上的压力,他们面向全市企业与个人招商,对小木屋进行共同开发,实现收益共享,目前28个客房及4栋小木屋正在进行细节完善工作,预计将在“十一”开门迎客。别看农场如今办得风生水起,在创办之初,这里几乎是一片荒蛮之地,连路都要靠自己修筑,从零基础的探索到成功转型,李会走了整整8年。

  2008年他与丈夫首期流转了160多亩土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山上开荒种地修路,更与丈夫下决心卖掉在市区的房子,一心一意打造属于自己的“花果山”。同时,为丰富农业知识,李会学习并考取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专毕业证书。向老师学、结合理论知识向当地村民请教、亲自下田实践……几年下来,李会的农场规模一步步实现百亩到千亩的跨越,品种越做越多,品质也越做越精。

  绿色育苗科学改良

   各色果蔬未上市便售罄

  “这是葡萄,你看上面的藤架,我们准备在这里做一个景观长廊;这是梨树,刚下市,如果早些时候来,可以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修理过的石子路两旁,瓜果种植区因不同功能区块的规划呈现不同景致,对着几十种瓜果李会如数家珍,而树干上一团团绿色植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铁皮石斛,通常生长在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但其实梨树是铁皮石斛绝佳的生长区域,所以我们与温科院合作培育,利用现有条件达到了一棵植株多种受益的效果。”李会说道。为了减少人力的浪费,农场还用饮料瓶自制自动浇灌设备,即便人力浇灌有疏漏,自动浇灌也能填补空缺。

  目前,李会的农场里有1300亩山地,一年四季瓜果蔬菜不断,但凡是尝过李会产品的几乎都会成为回头客。“我们的产品卖相并不能算上佳,甚至因为大小不一稍显丑陋,但是从种苗选择到栽培我们都下了大力气。”李会介绍,为实现果蔬培植“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农场对土地利用采用可持续种植的方式:地里多余菜叶子经过发酵做肥料;靠微生物改良土壤,为作物提供天然且有营养的微量元素;养鸡、鹅除虫、养山羊除草再辅以人工拔草;若必须使用农药则采用进口的人体可食用农药微量喷洒……李会承诺:“农场里所有的果蔬从田间地头到送上餐桌,整个过程绿色健康,而我们的产品也会定期送样检测,既提供高品质也有舌尖上的安全保证。”李会说。李会精心、科学、绿色的培育,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千斤玉米的销售预告放上朋友圈,不过一两天便销售一空;葡萄新品种两周创下40多万元的销售额;仅靠口碑在朋友圈小规模销售,年利润也可达300多万。

  “农业并不是一项能够有快速收益的产业,到目前我们已经投入上千万元,想把我们的‘花果山’打造成一个依托原生态,集合一日游、养生游、度假游于一体的基地。无论我们的规模做到多大,我们做好产品、做好品牌的初心都不会变。”李会说。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