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美,现住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的公湾巷32号,今年48岁。自1996年,她母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后,刘冬美便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病瘫在床的母亲了。
村里人都管刘冬美叫“孝女”,刘冬美说那是大家开玩笑,但2000多名村民却很当真。
街头村有评选“孝顺子女”的传统,20年来评出了104名(次)“孝顺子孙”“孝顺媳妇”等,刘冬美是2006年的“孝顺女”
刘冬美的父亲刘际清有4个儿子、3个女儿,一家文化程度不高,在山上务农时,全家就一口猪,年底卖个几百块过活。上世纪90年代初,年轻人带回来的财富和村子里城镇化的速度,撕裂了街头村原有的宁静。随着街头村地皮的分下来,家里需要钱给儿子盖房子,迫于无奈,父亲刘际清以每人400块钱,把3个女儿卖给山里人。大女儿人老实,一声不吭地走了。老二和老三,都不认命,死活不依。老二明白得早,早早就跑出去做生意。老三刘冬美,当时只有14岁,还不了解这意味着什么。
房子最终盖起来了,父亲随即分家,把家里财产和几栋房子全分给4个儿子。分了家,伺候父母的重担事实上就落在14岁的刘冬美身上。 刘冬美,19岁出去打工,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她把自己赚的钱都放在母亲那里保存。22岁那年,她想和朋友开店,回来取自己的积蓄,才知道这些钱都被母亲用来还哥哥们结婚欠下的债。
第一次抛舍是1996年,当时正在义乌做生意的刘冬美,一接到母亲病瘫的消息马上丢下生意回家照顾母亲。她妈妈那天突然摔倒昏迷后,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在抢救室里抢救了18天。头3天3夜,是她和她的大姐守在抢救室外没有睡觉。后来母亲苏醒了,半身不遂。因为医疗费的关系,一家人只好将老人领回家里照顾。
从那时起,刘冬美就将床铺在了母亲床边,以防晚上万一母亲有什么情况,自己能及时知道。一年后,母亲病情渐渐好转,但在外的生意已亏得一塌糊涂,刘冬美看到父亲身体尚可,就又跑回义乌去做箱包生意。不过她每年都会回来几个月,照顾母亲。 1998年,她带着积蓄来到福建,开了一家内衣店。那年12月的一天夜里,她接到父亲电话,说母亲不小心摔断了腿,需要花钱治疗。两天后,刘冬美带着钱从福建赶到家里。年末是内衣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但她舍不得抛下母亲,直到过了年才回到福建,店里的积压货只能打折处理。当朋友说她那年的生意全亏了可惜时。但刘冬美却说:“我觉得值。比起生我养我的妈妈,生意不算什么。”
2001年,刘冬美在江苏一家商场租了三个摊位卖服装。母亲再次中风。刘冬美接到电话后,次日一早便启程回温。刘冬美回到家里,母亲大小便已经失禁,裤子全是湿的,不少人劝刘冬美,放弃抢救吧,但刘冬美执意不肯。结果在她的坚持下,昏迷了20天的母亲又从死亡边缘被拉了回来。她母亲这次醒来,就不会说话了。刘冬美草草地把江苏的摊位转租给别人后,刘冬美便在家里连续照顾母亲了。
刘冬美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各自有家庭。“男人们不够细心,两个姐姐都有孩子,腾不出时间。我在外那么多年,都是他们照顾妈妈,现在该轮到我了。”刘冬美毫无怨言。她说,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小时候母亲最疼她,“现在她老了,我们做子女的该回报她了。” 照顾一位中风在床的老人,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躺在母亲的旁边,刘冬美经常在夜里听到母亲的哭声,她的眼泪也止不住了。但她擦擦眼泪,陪母亲说话,安慰她。她妈妈要定期注射一种药剂,必须由专业的医生来打。每次都要去县城将医生请到家里。盐水一般都是从早上挂到晚上12点。刘冬美寸步不离母亲身边,还要给妈妈擦身体,端屎端尿。平时她也是这么一丝不苟地做。
2006年的春节,刘冬美发现,没人听得懂母亲的咿呀声,就算坐了一屋子的人,也听不懂母亲在叫水喝。父亲身体也日益不济,无法对母亲照顾得周全。躺在床上的母亲,很多时候难过得只能流泪。此情此景促使刘冬美草草转让了在义乌的包厢摊位。从此,刘冬美彻底放弃了生意回家全身心地照顾起母亲,每天给母亲梳洗、洗尿布、按摩。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刘冬美从三楼朝南的房间搬了下来,紧挨母亲的床尾,铺了张竹排,用凳子架起,三年来,她一直睡这张“床”。几年下来,刘冬美患上了关节炎。因为她每天都要多次给妈妈擦身。特别是冬天的晚上,照顾完后洗手,都用冷水洗,一个晚上五六次。时间久了,关节就不行了。
2008年10月,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刘冬美时。母亲就躺在一进门的床上,身体颤抖地发出啊啊啊的声音。刘冬美知道她那样是示意她不要对外人讲这些。刘冬美垂下眼睛,有些激动,其中的“这些”就是她的家庭。
她母亲中风后,言语含糊、全身瘫痪、大小便无法自理。
每当躺在床上的母亲发出了微微的呻吟声的时候,刘冬美便急忙撂下手中的活,跑到床头凑近耳朵听着。当她明白母亲是肚子发胀不舒服的意思后,刘冬美将手伸进被子轻轻地在母亲腹部抚摩着。母亲的呻吟声便慢慢停下来。
日子一久,刘冬美从母亲不同呻吟声中知道这是想喝水或是肚子饿或是哪里不舒服。这些“话”连她的父亲都听不懂老太婆说啥,可刘冬美却都能听懂,并总是十分及时地满足母亲的需要。
刘冬美听医生说,要让病人多晒太阳,但她又怕母亲受风寒。于是,每天下午3时一过,刘冬美准会打开房间左侧的那扇小门,这时午后的阳光刚好能照到她家,洒在母亲的床前。所以每次都只开这一扇小门。
母亲的床头搁着很多药瓶,刘冬美已经熟知每味药所对应的症状。照顾母亲这么多年来,她都成“半个医生”了。
刘冬美的床前架着一台电视机,这是她每天忙碌之余的唯一消遣。“每天晚上,她就守着看电视,但她看的都是哑剧。”隔壁的吴阿公说,因担心电视的声音影响母亲睡觉,刘冬美总是把音量调到最低。
刘冬美个子很瘦小,但挺清秀。她40岁的时候,还没嫁人,父亲看着也很急。夜里,她经常听到母亲抽泣,她知道母亲心里也为她个人的事很苦闷。村里上门相亲的人不止一两个了,但都吃了闭门羹。用刘冬美自己的话是:年轻时眼光高,看不上人家,就耽搁了。现在是不敢嫁,对方肯定会嫌弃母亲是个累赘。她准备等母亲终老后,再谈个对象。结果到现在,还是没有结婚。
刘冬美的孝敬母亲被传扬开以后,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不仅街头村在2006年将她评上“孝顺女”,2008年12月2日,其事迹上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温州都市报头版以《村里人管她叫孝女》进行报道;文成县委宣传部、文成县珊溪镇政府分别向“2008·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推荐了刘冬美,而且2009年温州市评选她为孝老爱亲模范。但刘冬美始终觉得孝顺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比起当初母亲十月怀胎,在艰苦的岁月里,将她抚养成人读满初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苦劳,还觉得报答挺不够呢!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