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历时6年编写乡土教材 在孩子心里种下乡情种子

2016年11月30日 15:10:39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在智仁乡大台门村的山脚下,大山环绕,郁郁葱葱,沿着不足5米宽的山路往前走,智仁寄宿小学传来朗朗书声。

AA

  6年心血汇编40万字课程教材

  给学生带来最全面的家乡知识

  智仁乡位于乐清市最北端,与黄岩、温岭毗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盛产毛竹和茶叶而闻名。

  在智仁乡大台门村的山脚下,大山环绕,郁郁葱葱,沿着不足5米宽的山路往前走,智仁寄宿小学传来朗朗书声。

  见到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俞仙国时,他正伏在堆满教材的办公桌上整理《走进智仁》六年级的学校课程。今年下半年,这本10万字的校本课程教材将正式与六年级学生见面。“下半年出版的已经是第四本了,是六年级的教材,算上三、四、五年级的学校课程教材,大概有40万字。”花了6年心血汇编的全套学校课本教材即将尘埃落定,但教材还会不断修订,俞仙国说,他要给孩子们带来最全面的家乡知识。

  《走进智仁》共分四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各一本。翻看《走进智仁》全书,更像是一本智仁的百科全书,40万字记录着智仁的沧海桑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也有着智仁的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和未来谋划。这套书里有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也有辈辈相传的歌曲童谣,还有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

  三年级学校课程教材内容包括我的学校、我的家乡、家乡山水、家乡名胜等四部分,文章由浅入深,让人轻松阅读之余对智仁有个大致印象和了解;四年级的教材要偏深,内容更丰富,包括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曲艺、家乡的歌谣、家乡的民趣;五年级的教材涉猎就更广了,有横向的家乡介绍,也有纵深的故乡思考,包括智仁沧桑、人物撷英、太湖山探秘、老区发展……

  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套书本中,每一个系列的尾声还有《缤纷大课堂》和《回音阁》栏目,与学生形成互动,在阅读之余有思考,有交流。以《走进智仁》五年级课本教材为例,在地理风貌环境,除了详细介绍太湖山的奇秀景色和历史渊源外,还设置知识链接和课外实践,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太湖山的形成和特点,在互动中增加知识。“阅读中带上思考,思考中融入乡土人情,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俞仙国介绍,《走进智仁》学校课本教材就是智仁乡的百科全书,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家乡的点点滴滴,在阅读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在学习中感知故土的璀璨人文。

  6年里放弃各种休息日和假期

  走进大山搜集素材全身被割伤

  2009年,智仁寄宿小学被评为首批乡级温州示范学校。当时,已在该校当了6年校长的俞仙国在思考,“学校评为温州示范学校,在办学上更应该有特色,更接地气。”俞仙国和同事们商量后一致认为,应该有更接地气办学特色,善于利用乡土文化,把老百姓心中最熟悉的智仁特色搬上课堂。

  2010年下半年,俞仙国和陈仙友牵头,带领其他同事成立教研组,搜集和挖掘智仁各种题材。

  回想起6年的编写、出书经历,点点滴滴犹如昨日,俞仙国团队注入了太多的精力,他感慨:“太不容易了,大家为了这套书全身心的投入,很拼很给力。”

  仔细翻看,《走进智仁》全书里面有几百张图片,所有拍摄都由俞仙国团队自己完成。“平时教师都是正常上班,收集材料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而且是义务劳动。”大家都没想到,义务劳动一做就是6年。

  6年来,俞仙国带领团队放弃了各种假期,除了教学外,常年奔波在山间地头,走访老人,跟农民打交道,想方设法完善第一手资料。

  《走进智仁》五年级学校课程有部分内容涉及太湖山台温古道,但有记录的台温古道内容很少。为了收集更多素材,2014年暑假,俞仙国、陈仙友和周增福3人天没亮就起床爬太湖山,重走台温古道。走到大山深处,台温古道年久失修,道路两边杂草丛生,3人埋没在古道杂草中。饿了,用自带的干粮充饥,渴了就用山泉解渴。虽然大家早有准备,但手臂、脸上、脚上等全身上下被杂草割出几十道血口。

  在学校课程教材的审核上,学校组织的编辑团队显得异常严格甚至苛刻,常常为了一点小问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其他老师笑称这个团队是带着放大镜来看素材的,不能有一点马虎。智仁的民谣和曲艺鲜有文字记载,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由于智仁地处山区,一些村子依山而建,彼此往来并不频繁,往往是一首歌曲,有好几种版本。虽然大意相同,但唱法和用词方面略有出入。俞仙国等人多次向乡贤和老人请教,逐字逐句校对。

  尤其在出版前,校对的工作量很重,10万字要在一天时间内看完,这对俞仙国团队又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星期天早上六点多就赶往印刷厂,逐字逐句校对下来,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大家午饭都忘记了吃。”

  乡土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构建一枝独秀的办学体系

  2011年,《走进智仁》三年级学校课程面世。“第一本课程教材出来后,反响非常好,大家的信心更足了。”参与教材编写的陈仙友说。紧接着,2013年上半年《走进智仁》四年级学校课程诞生。2014年下半年,《走进智仁》五年级学校课程与学生见面。

  智仁小学五年级一班里欢声笑语,40余名同学们围坐一起,跟着石峻老师学习竹篮编制工艺。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仍坐在教室里,玩弄着手里的竹篮和竹球,快乐地交流。该班学生项塍筱说:“同学们很喜欢在互动中上课,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石峻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竹制品,在动手的过程中融入竹笋的背景。他说,学校课程教材与同学们见面后,里面很多内容都发生在同学们身边,学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家的学习兴致都很高,同学们喜欢,老师上课也更轻松了。

  几天前的美术课上,黄妮妮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大台门村义烈祠写生。义烈祠距今400多年,明嘉靖帝下旨为鲍氏一族在抗元活动中的义举立祠。坐在大台门里,同学们一边写生,一边感受深厚的文化沉淀……

  品读《走进智仁》,也在细细品味智仁的山水民俗风情。从最初的无心插柳,到如今在孩子们心中潜移默化留下的印象,俞仙国直言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预料。

  俞仙国说,智仁虽地处山老区,但历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悠久,有很好的文化沉淀。学校课程围绕智仁打造,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同时让大量的本土教师甚至是退休老教师参与其中,并从外面请进很多的优秀教师进行指导,丰富和延伸教本内涵。不仅紧跟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更加通俗易懂。

  “在目前山区孩子普遍向城里流失的形势下,智仁寄宿小学却能一直维持生源,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还略有增长,这个我们学校一枝独秀的办学方式很有关系。用过去的方法办学,学生很难留得住,学校可能要关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质量。”俞仙国说。

  俞仙国介绍,6年课程开发,也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子。许多优秀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拓宽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教学时间经验。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和地方特色去开发学校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学校课程,彰显地方特色。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