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浙南的会文书院

2016年12月01日 09:26:19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在一个秋色宜人、天朗气清的午后,我亦游亦考地走进位于南雁荡山东洞景区的会文书院,重睹曾经名闻遐迩的旧貌新颜。

AA

  在一个秋色宜人、天朗气清的午后,我亦游亦考地走进位于南雁荡山东洞景区的会文书院,重睹曾经名闻遐迩的浙南著名书院的旧貌新颜。

  一

  沿着华表峰下的石阶缓步而上,不一会儿即到了东洞,顺着东洞里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出右侧石门,即可看到数间青砖外表的建筑,此为“棣萼世辉楼”,原是会文书院的藏书楼,大门两侧一对含义深邃、颇富哲理的楹联乃清末平阳籍维新派思想家宋恕所撰:“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再往前几步,即到了被喻为南雁景区儒教代表建筑的会文书院。跨入书院大门,右侧是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笔直粗壮的树干显示了它的久远和沧桑,斜对大门的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即为会文书院主楼。书院座落于两山之间的平地,依洞而筑、远离喧嚣,左依华表峰,背靠青山,下临碧溪,其地层峦叠嶂、山高水幽、茂林修竹、鸟语花香。伫立书院前的平台,目及所处,满目苍翠,屏息凝视,可汲天地精华,如此风水宝地实乃读书圣地、传道佳苑。

  二

  会文书院原为宋代陈经邦、陈经正兄弟的读书和授徒之所。一千多年前,陈氏兄弟慕“伊洛之学”,北上汴梁,入太学,受业于二程——程颐、程颢,学成后回平创办会文书院,兄弟俩“日与诸友登临与此,以读书缀文为事”,率先将洛学引入浙江,开一代学术先河,把偏远的浙南山沟变成声名远播的“东南小邹鲁”。经历元、明二代,书院因年久失修而毁圮,到清光绪年间,已成“樵牧之场,惟燕麦凫葵动摇春风耳。”

  三

  会文书院的重建离不开汤肇熙、陈少文等官僚和士绅的大力支持。光绪八年(1882年)新任平阳知县汤肇熙提倡文教,乡绅陈承绂(字少文)也有感于“近者吾郡志学之士渐起,而吾邑则寂寂然无诵声……”的状况,遂与周启良等乡绅慷慨捐资,重建会文书院。新建的会文书院为木结构楼房五间,其楼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重檐歇山顶,坐东南朝西北,左有回廊,院前有平台,花坛,缀以栏杆,整座建筑于1884年完工,沿用“会文书院”旧称,取“以文会友”的古训。光绪十八(1892)年,晚清大儒孙衣言题书“会文书院”匾额,并撰写《题会文书院》诗:“兄弟同时奋薜萝,北方千里就磨磋。遂为浙学文斯在,直到横阳士尚峨。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荆榛重辟宗风远,莫但比邻听酒歌”,并摘颈联两句“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作为书院门联。

  书院建成后,陈少文还与其族叔为书院筹集膏火田百余亩,并购置图书万余册藏于院里,延揽名师为青年学子讲授经史,开办初等教育班,供邻近少年学习文化基础知识。陈少文先生好友——维新派思想家宋恕先后撰写《重建会文书院序》、《重建会文书院纪》两文,肯定了重建会文书院的意义,并预言“南雁山奇而水清,郁久必发,其将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造就与此”。

  四

  会文书院重建以来,抑或是南雁荡山的灵气庇佑,从这里走出了诸如周喟、陈振椒、苏步青、苏渊雷等一批名士,印证了天才宋恕的预言,成为名震一时的“人文高地”。腾蛟苏步青、钱库苏渊雷等都曾在会文书院就读过。苏渊雷以第一名成绩从金乡高小毕业后,“十三岁入会文书院,从张汉杰师进修古典文学,始读《左转》、《战国策》”,为后来成为一代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会文书院的山长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平阳近代教育家陈振椒(南雁坎头村人),宣统二年恩贡,曾任会文书院山长,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平阳第一位中共党员、周恩来早年战友施味辛(青街乡南网村人)以及著名林业学家陈嵘等知名人士。

  五

  而今,会文书院早已完成了自己传经授道的历史使命,没有了往昔的琅琅书声。历经千年沧桑,书院依然默默伫立,作为南雁景区儒教文化的地标供人瞻仰、追思、品读。经过改装,书院华丽转身,成了展示平阳人文历史的展厅,以平阳历代名人为主线,设置了“陈经邦、陈经正讲学堂”、“平阳名人馆”、“南雁风光”三部分内容,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史资料,再现了会文书院从北宋至明清千年来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徜徉其间,即可体味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可感受乡贤事功理念和务实的学风。

  陈宗禹 平阳县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0577—58198026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