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他非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直以来,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基本精神。
有礼则必有堂。《后汉书·郑玄传》就有关于“礼堂”的记载,这个礼堂实际上就是讲堂,也有时被用于举行典礼。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处于转型期的广大乡村所提供和生产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其中,乡村的传统礼仪文化也日渐势微,有些甚至难觅踪影。为满足农村文化需求,构建农村精神家园,2013年,按照省、市部署,平阳县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当年就建成了23家文化礼堂。
如今当我们回到乡村时,你会突然发现,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乡村,它的传统和内涵,正一步一步被我们挖掘出来,而文化礼堂,就成了一个载体,乡村的历史文化,正在平阳大地上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文化礼堂建设成果遍于乡野。从理论政策宣讲到传统文化教育,从“春泥计划”到农家书屋,从乡风民俗到“最美”人物……在这片1700多年的土地上,隐藏于农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正在这场文化建设大潮中逐渐苏醒过来。渐渐地,人们尝到了文化中隐藏的快乐与幸福。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文化礼堂。排舞、腰鼓、舞龙、书法、曲艺、剪纸、鼓词、提线木偶……村民们用包罗万象的表演形式,共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未来图景。
值得欣喜的是,这幅美丽的图景已经逐渐成为现实,并且在逐步扩大。
2014年,是平阳县文化礼堂建设的扩面提质之年,全年共新建27家文化礼堂,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并且,很多文化礼堂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昆阳镇上林垟村的移民农耕文化、水头镇溪尾村的扫盲和红色文化、万全镇三都王村的廉文化、山门镇南山垟的非遗文化以及上垟村的孝文化等一大批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平阳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被充分打造成村庄文化亮点。事实上,这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构想的出现,赋予了曾被遗忘的宗祠、礼堂以全新的生命力,也让历年新建的综合场所再度华丽转身,成为乡村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的广阔平台。
在平阳县农村文化礼堂示范村的几帧剪影里,我们看到了平阳延续乡村文脉、繁荣乡村文化的动力与决心。
上下一心,多方联动
平阳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2013年《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在深入镇、社区、村、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实施《2014年平阳县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方案》。同时,调整县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分工,县委宣传部在履行总体组织的职责同时,还与县文明办、文广新局,组成三家牵头负责单位,分块直接联系建设点,负责若干个建设点任务的指导和落实,确保建设进度不拖延、工作规范不走样、特色内涵不同质。同时,县委宣传部牵头协调,财政、国土、住建等21个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2014年4月初、9月初,县里召开部署会和推进会,统一部署,督促推进,不断加强组织保障,结合平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指导各地在建设文化礼堂时要注重“建”与“好”的结合,打造特色亮点,使礼堂成为平阳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在明确主题、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各地对文化礼堂建设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请来“专家指导团”,对礼堂建设和管理运行进行指导。一些专家不仅对建设点的特色文化挖掘与展示进行全程指导,还负责建设点的具体布局与建设。各村也积极有为,把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村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作为赢取村民最大支持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提高村集体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主要载体来抓,制定落实建设方案计划,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土地利用难题,协调活动组织开展。
可以说,目前平阳县的文化礼堂建设做到了各有主题、各有标识、各有特色内容,甚至一些地方打造了一批与景点深度融合、体现耕读文化精髓的文化礼堂。
创建标准化,操作过程求严
根据全县建设工作方案,突出省、市工作要求,以设施建设、内容建设为重点,制定出台《平阳县文化礼堂建设指南》、《平阳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验收标准》、《平阳县农村文化礼堂创建验收标准》,以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考核来指导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建设期间,平阳县多次开展专题推进、工作督查、专项考核等活动,确保全县文化礼堂建设严格遵循省市“五有三型”的标准有序推进,落实“两堂、五廊、六室”的基本布局。
在建设过程中,平阳县还选择了一批资质好、设计施工能力强的单位负责文化礼堂设计施工,把握标准、规范流程。值得一提的时,为了突显文化礼堂的“地标”特质,各建设点在文化礼堂标识设置上做足了文章,除了必须的亮灯环节外,还从大小、摆放位置上下功夫,把文化礼堂标识做高、做大、做亮,抢占了主阵地。比如,鳌江镇垂杨村文化礼堂,萧江镇潘南村文化礼堂、万全镇南门村文化礼堂等,就把礼堂标识放大,设置在铁路、公路沿线一侧墙面上,进行亮化处理,力求醒目。
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平阳县各部门多方联动,联合对文化礼堂进行“每周一报、半月一查、一月一考评”考核,通过定期督查、月度汇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通报问题和亮点,推动全县文化礼堂建设有序开展。县里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专家指导组成员组建文化礼堂建设突击队,各镇、社区、村相应建立文化礼堂项目攻坚组和村民监督团,将文化礼堂作为实体项目来运作,倒排时间、确保进度;村民监督团对文化礼堂建设进行全程监督,对施工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监管,确保了建设质量。
文化礼堂凸显古县城的文化底蕴
“一条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的长廊,展示着平阳的传统文化,村的发展历程和村里的好人好事。”这是平阳文化礼堂给人的总体形态,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个村在注重文化礼堂标准化推进的同时,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做好“一村一品”、“一堂一品”,打造特色品牌。
根据平阳人文和各村实际,集中体现在名人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诚信文化、生态文化等六大特色。比如,昆阳镇沙岗村、步廊村,南雁镇雁山村,万全镇三都王村等,通过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名人纪念馆和展示廓,弘扬徐谊、蔡必胜、陈嵘、王朝佐等名人乡贤所代表的爱国、自强、廉直等精神内涵,展示平阳源远流长的儒学学统,育人化人励人;昆阳镇上林垟村、鳌江镇岳巢村、垂杨村等,彰显传统文化,设立龙舟文化室,展现当地龙舟的独特魅力和悠久的龙舟文化传承,萧江镇潘南村创办客家文化展示厅,筹办客家大会,力争建设联谊性、地方性的客家文化基地,展示独特的文化风情,万全镇南门村设立砖窑工艺展示长廊,用实物及图文展示该村特有的即将失传的手工技艺;水头镇溪尾村、顺溪镇新田村分别创建了革命业绩纪念馆、红色事迹展厅,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开展爱国爱党爱乡教育,凝聚起正能量;山门镇南山垟村以非遗提线木偶传承人张高伍家庭剧团为品牌,成立传承基地,追寻即将消失的乡土非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萧江镇渔塘村创办花边纪念室、诚信讲堂,展示全村花边创业的发展足迹,弘扬诚信文化,开展励志教育;顺溪镇下垟村依托平阳最高峰棋盘山的生态资源,新建生态展览厅,打造美丽绿色名片,鳌江镇岭根村、梅源村,依托全国生态乡的环境资源,把文化礼堂建设与自然地理风景相融合,提升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
文化礼堂活动功能得到释放
礼堂,以前被叫做讲堂,这样的功能自然被延续下俩。2014年,平阳县新建的文化礼堂举办专题讲座70多场,举办传统文化、技能、科技、法律等培训班100多场。县文化部门、市民艺术团、各文艺协会等组织开展了“文化走亲”、“文化T台”、“精品文艺巡演”等活动。据数据显示,目前,各村都建立了多支文化队伍如管乐队、木偶表演团、舞龙队、健身队、单车队等,举办了鼓词、戏剧专场、文化月系列、“村晚”等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各村文化礼堂也加强交流,进行文化走亲,拉文化队伍到“兄弟村”演出同乐,实现文化活动的自我发展、自我繁荣。
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因此,在平阳的文化礼堂内,广泛开展迎了新祈福、儿童开蒙礼、敬老礼、成人礼等礼仪活动,强化传统礼仪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一些文化礼堂根据群众建议,推出了一些简单却有意义的礼仪活动,如万全镇敬老礼,增加了镇村干部为老人敬送拐杖等环节,弘扬了良好风尚。
为了促进乡风文明,坚持以“德”为要,各村在文化礼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颁奖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如昆阳步廊村、沙岗村举办“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分别评出爱国星、守法星、卫生星、教子星等各类典型,树立文明标杆。水深社区文化礼堂、冯宅村文化礼堂等地举办平阳县“浙江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为群众讲述身边好人的故事,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此外,各村文化礼堂都设立了善行义举榜,为身边道德模范树碑立传,以身边模范来示范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制村规、说族训、晒家风,唱村歌”活动,展现新时代农村新风貌,《我家住在南麂岛》获得全省“村歌”创作演唱大赛银奖,县委宣传部还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各村开展拍摄村民全家福或笑脸集的活动,展示新时期农民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文化礼堂建设现场见闻:
昆阳镇上林垟村:
春节将近,上林垟村将在文化礼堂里举办“春晚”的议程也是一步又一步地靠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晚会节目的初步安排表上,一个由珊溪水库的移民带来的节目——《和谐上林垟》,被作为开场节目登场。
今年62岁的吴家亮也是移民之一,他搬到上林垟村已经有15年了,看上去性格腼腆憨厚的他,说起村里的事情似乎一点都不羞涩:“很喜欢这边的氛围,有事没事就去边上的文化礼堂转转,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这里的农耕文化,龙舟文化,也都很吸引我们。”
文化礼堂总干事宋文松因为害怕珊溪移民太过孤立自己,至始至终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外来人,“来我们这边就是这里的一份子,根本没有什么身份区别。”所以,现在,每一次村里有什么活动,他们一定是第一批被通知的人。
我们几个人正聊得酣畅时,很远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宋文松说,远处走来的是李进程老人,他也是珊溪移民之一,“前些日子,他侄儿摆喜酒,硬拉着我们一起去吃酒。”
因为文化礼堂,使得移民文化和上林垟村本村文化不断融合,珊溪移民的角色也从迁入者摇身成了村里的主人。
水头镇溪尾村:文化礼堂办起妇女扫盲班
周德华老师已经70多岁了,即便年岁已高,但是他依旧容光焕发,一点也没有“晒着太阳要睡着”的慵懒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村里的文化礼堂。
“我已经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但是因为受到这边学生的感染,我就觉得自己这把老骨头还有用处,即便自己年纪大,但我还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文化知识交给他们。”周德华老师口中所说的这帮学生,并不是大家口中经常说的孩子,她们是村里文化知识不高的妇女,从30岁到70岁年纪不等,“为她们,我们专门开设了妇女扫盲班,一周三次,现在因为大家热情高,正准备再增加几个时间段。”
据村书记介绍,因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而且村里很多妇女在家做家务,带孩子,文化水平低下,“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有时候在生活中就会犯错。”
40多岁的张桂林就是扫盲班里的学员之一,见到她时,她正在带孙子,“以前都不读书,字也不认识,就待在家里。”言语中,张桂林甚是开心,因为现在的她,也可以出远门去看看,“外面的路标什么的我也都认识了,若是像以前一样不识字,那就出去了也回不来,也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走,什么地方不可以走。”
其实,关于扫盲班的开设,很早之前就有这个打算了,只是当时村里并没有很好的条件。现在,因为文化礼堂的建设,村里才真正意义上有了教学的地方,加上的大家的热情又如此高涨,村里决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白天也会开设一些课程。
万全镇三都王村: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文化
还没到三都王村,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座莲花仙子的石像,矗立在文化礼堂的前广场上。走上前一看,周敦颐的《爱莲说》诗句镌刻在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好一句“出淤泥而不染”,这正是代表了三都王村文化礼堂的“廉洁文化”。之所以把文化礼堂的主题设为“廉洁”,主要是因为明代乡贤王朝佐,为官清正、勤政为民的事迹,被当地人传颂至今。
走进文化大礼堂,可以在二楼看到王朝佐的陈列馆,上面关于他的事迹,从出生到终老。“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反腐,提倡为官清正,我们文化礼堂正好挖掘出这样的历史人文,契合当时的背景,有着很大的触动意义。”一工作人员称,为了配合“清廉”这个主题,他们在所有展板中都加入了莲花的元素,就是要“出淤泥而不染”。
山门镇南山垟村:因文化礼堂重新拿起提线木偶
戏剧界有句行话:“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所谓温州木偶,其实就是平阳木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平阳木偶戏,是流传在平阳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平阳的木偶,以南山垟村的最为出名。然而,木偶戏在走向专业化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其原先的面貌。再加上市场化和社会潮流的种种变化,木偶戏在现代社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对于木偶戏传人张高伍来说,是一种无奈,以至于他曾几度想放弃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木偶戏。
不过,张高伍曾经一度想要放弃演出的木偶戏,却因为南山垟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重新振作了精神。在文化礼堂内,有一处专门展示和陈列提线木偶的展厅,从历史到现在,以及每一场的演出介绍,都被珍贵得保存起来。
至于张高伍,这位木偶传承人,也因为各种表演忙得抽不出身。不得不说,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拯救了张高伍这样的木偶传承艺人,也极大地保护和宣传了平阳的木偶文化。
山门镇上垟村:好媳妇敬公婆的效应
2014年11月2日,上垟村举办了首届“好媳妇敬公婆”评选活动,10个好媳妇好公婆家庭也被张贴在了文化礼堂长廊的宣传栏内。上垟村这样的敬老风气,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活动进行了一次表面的宣传,反而是愈演愈烈,使得村里每个人都争做一个“道德标兵”,徐英华就是其中之一。
徐英华的让人敬佩,在于的她的无私奉献和坚持。
因为一次车祸,她的公公三年多都瘫痪在床。就是这三年多,徐英华从儿媳成了全职保姆,日夜服侍,每天为公公擦身体、洗脚、换衣服、喂饭、处理大小便从不间断,也没有怨言,“只是觉得他这样也很可怜,每天都在床上,什么都不能自理,他的难受比起我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她的通情达理出乎常人,以至于公公有时候发脾气时,她依旧是笑脸相迎,扮起了“受气包”的角色,却无人知道。
随着上垟村文化礼堂的开建,村民那些敬老爱老,互帮互助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展示,全村上下都在积极学习这样的一种文化。
“文化礼堂建设时,村里还专门成立‘道德标兵奖项基金会’,就是为了表彰大家,通过文化大礼堂,把上垟村打造成一个‘道德高地’。”村书记林乃权如是说。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