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默默守护海岛百姓的行医路

2016年12月01日 10:11:00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初春,它用一株嫩芽为万物奏响了复苏的前调;仲夏,它用一片绿荫为路人撑起了蔽日的阳伞

AA

 

 树,多么普通寻常的植物。初春,它用一株嫩芽为万物奏响了复苏的前调;仲夏,它用一片绿荫为路人撑起了蔽日的阳伞;深秋,即使枯黄脱落,依旧将大地渲染得金碧辉煌;寒冬,在瑟瑟冷风中,静候来年的春回日暖。这是树对四季的回忆,年复一年,汇聚成百年的守望。有一位老人,她家门口也有这么一棵树,扎根生长了近半个多世纪,也见证了这位老人用四十年书写的点点滴滴。

  老人,名叫叶翠娥,大家都爱唤她一句:叶姐。

  “叶姐,我痛风的老毛病又犯了,都下不了地,能来帮我瞧瞧不?”“叶姐,我孙子突然发高烧,一直哭,怎么办呀?”几乎每天都有这样急切的呼唤传入叶翠娥耳中,她从不拖延犹豫,总是快速地整理好那只跟了她几十年的医药箱,急急奔向那发出呼唤的地方。问诊、开方、配药,甚至是亲自采药、熬制、喂服,叶姐尽毕生所学、行力之所及,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划船坑村村民叶青不会忘记,那个下雨的夜晚,她们一家人不慎吃了撒了农药菜中毒,呕吐腹泻得厉害。隔壁邻居来请叶姐,叶姐二话不说,挎上药箱便匆忙出门。没有雨衣、没有手电,她踩着泥泞冒雨疾行。一尺多宽的山路,崎岖不平,只能靠着微弱的光亮认道。等叶姐跌跌撞撞赶到病人家中时,已被雨水打湿了全身。叶姐了解情况后,给每个人打了阿托品针,静脉输液等,一直忙到半夜,一家5人都好转了,而叶姐已累得直不起腰。她早已忘了自己是怎样打着手电筒摸黑爬着回家一头栽在床上睡到大天亮的。她也记不清这是她60岁的人生中第几次出诊了。

  她只知道孤悬海外的大门岛营盘基村,这个方圆百里之内的山林,没有一个乡村医生,也没有医生愿意到这里来。她只知道自己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她一生的奉献也在这里。为了更好地为群众看病,才读了六年书的她在几个月的乡卫生院培训后,坚持自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伴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夜。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开始给岛上村民看病。在那个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年代,每次出诊都要行走10来里的崎岖小路,一个来回就是半天,一天。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对叶姐来说是常有的事。

  40年,20多个麻袋的医书,40多双走破底的鞋,数千里徒步穿行的崎岖山路,叶翠娥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履行自己的承诺,用从青丝到白发的一生芳华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

  一棵树,最初只需一粒种子、一捧泥土,便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无论在原野,在荒郊,在深山,在街头,它都忠实于足下这片土地,逢苦不忧,逢喜不惊,顺自然而成理,适四时而有节。正是这棵树,默默地记下了叶姐每次匆匆出门的脚步,记下了她满山采药归来的疲惫,记下了上门求医问药的乡邻,记下了她悬壶济世的数十载。而在我看来,叶翠娥正如树一般,坚定而执着地将根深深扎入她深爱的这方土地,用无私的付出与广博的大爱,庇护着家乡父老乡亲的健康安乐。几十年来,她的行医足迹走遍了乌仙头、仁前途、杨梅田和营盘基四个行政村的各个角落,她救治了不计其数的老人和儿童,她接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生儿,她被群众称为“人民的贴心人”。

  从小我们就说长大要成才、成栋梁、成为参天大树,如今的你,是否还记得儿时那稚嫩的理想,是否还记得曾经那坚定的信念,是否无愧于入职那天的昂扬斗志,那么从现在起,让我们像叶翠娥一样,成为一棵树吧,抬头挺胸,顶天立地,顽强地根系在大地和群众间,向着理想的天空茁壮成长吧!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