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好人微电影《斤斤计较》

2016年12月01日 10:19:00 来源: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陈奶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说,这样活得有用,有价值,她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AA

 

 她,或许是洞头区最年长的志愿者。每天,总是在太阳升起前出发,一手提着金属水桶,一手提着保温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水桶里,装着她每天在菜市场里收集过来的塑料袋和零钱。她每天到菜市场门口的小房间里一坐就是半天时间,27年来,风雨无阻,年年如此,除了每年正月初一那天菜市场休市。

  在洞头农贸市场,买菜的人都见过这位老奶奶。老人家名叫陈胭脂,今年83岁。她是洞头农贸市场公平秤的义务管理员,每天守着公平秤,买菜的大叔大妈们信赖她,菜场里的菜贩子信任她。

  于是乎,就有人称她为“斤斤计较”奶奶。陈奶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说,这样活得有用,有价值,她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简单的一番话,却道出了一个老人朴素的情怀。

  利用资源绿色环保

  晨光熹微,洞头农贸市场里已经人声鼎沸。鱼虾蟹贝纷纷摆上摊位,叫唤声不绝于耳。

  清晨的洞头街头,是忙碌的。匆匆来往的人们,都喜欢经过她身边都会打招呼,她对每个赶来买菜的人笑脸相迎。

  在她的脚边有一个红色的塑料桶,里面装的最多的是塑料袋,那是她前一天在菜市场里面转悠一圈后,拣回来的塑料袋,搜集起来,拿回家,洗干净,晾干了,再装好,带过来。

  不为别的,只为了给他人提供方便。在她的窗口处,常常会看到有一些年轻人,匆匆地赶来,和她打声招呼后,欢快地从老人手中接过塑料袋,然后,点头谢过之后,再匆匆离去。

  更多是一些住在远处的老人,他们往往买了一些较多的菜类,但又担心路远货重。每每这时,老人们就会在陈奶奶的小屋前,坐下歇一会儿,然后,陈奶奶仔细地挑出一些大袋子,笑着递给住在远处的老人家:“这个袋子够大,够结实,你放心提吧!它不会断!”

  接过袋子的老人家,总是满脸欢喜,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连声道谢:“有你在这,可真好!”

  是呀,“有你在这,可真好!”多么朴实的一句感谢之语呀,但它却倒出了市民们对陈奶奶的谢意!朴素而真诚!

  心细如发急人之急

  洞头的夏天,常有说来就来的雷阵雨。

  很多人是顶着烈日出门,但是一到菜市场转了一圈,购买了需要的菜品时,走出门口,一阵瓢泼大雨就会飞泻而来。手提重物,没有雨伞,措手不及要避雨,是人们常遇上的事情。

  陈奶奶总是考虑很周到,每次出门,总会观看天气预报。当她获知会下雨时,就会多带几把雨伞,以便下雨的时候给买菜的市民免费使用。

  邻家阿伯说起陈奶奶,就赞不绝口。他曾和我聊起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天下午,他正准备从菜市场提着一大袋菜,往家里走。谁知,一个闷雷滚动后,就下起一场大雨。他心急如焚,陈奶奶正在窗口,一眼就看出了阿伯的无奈。就马上走出屋子,递给他一把雨伞。

  邻家阿伯忙道谢,陈奶奶却说:“没有关系,我这些伞就是为你们准备的!别忘记了,用好了,下次回来,把雨伞带回来,循环着用!”

  一把小小的伞,虽然不贵,但是在这个雨天,却能为需要的人们撑起一方晴天!

  像这样的小故事,举不胜举。凡认识陈奶奶的人,都会为她竖拇指。

  洞头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曾如此评价陈奶奶的工作:“老人家义务工作那么多年,看上去这个工作很不起眼,每天就是过过秤,其实她一直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老奶奶说,每天来这里上班,发挥一点余热,平时不打牌不打麻将,到这里还能跟人拉拉家常,日子过得很舒服。

  然而这20多年来也不是每一天都波澜不惊的,十多年前,菜场里发生了一件让附近市民们议论很久的事,那就是陈奶奶每天随身携带的背包被小偷给偷了。派出所接到报案过来调查,家人才发现原来陈奶奶身上竟然带了数千元零钱。

  原来,老人为了方便菜场的菜贩们找零钱,每天下午都会去银行兑换零钱。偌大的菜场每天的资金流动量是巨大的,所以老人家每天带上的这么多零钱,也是很快就被菜贩们兑换光了。子女们对老人去菜场管理公平秤是支持的,但考虑到老人的人身安全,他们并不支持她带着现金上班。

  从那以后,陈奶奶带的钱少了,硬币却多了,每天都要扛着一大袋硬币来菜场。随着年岁增长,她扛不动这些硬币了,就叫子女们帮忙,一早把兑换好的硬币送过来。久而久之,银行窗口的职员也都知道陈奶奶经常会过来换零钱,早早就为她准好了。

  岁月如梭,老人在菜场一待就是几十年,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初一那一天休市,她是不去菜场的。她的坚守和奉献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一位心细如发的老奶奶,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一件件最朴实无华的事情,用她那颗仁爱的心,为人们送去一碗“心灵鸡汤”。

  一方杆秤坚守“公平”

  27年的坚守,陈奶奶总是这样始终如一日的坚持。

  每天的6点半左右,陈奶奶的公平秤前面就排起了长队。那是菜市场门口右首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间,窗口里面的小方桌上摆着一台醒目的电子秤,那就是工商管理部门拿来的公平秤。陈胭脂老人准备停当,就站在桌子后面。排队等待的人们一一提着自己手上的东西过称,茄子、螃蟹、猪肉、各种菜都有。

  每次过称,陈奶奶都要靠近窗口,然后大声地告诉对方是几斤几两。

  曾经有个60多岁的大爷问陈奶奶:“老大姐,你每天都在这里?”

  陈奶奶笑了笑说:“二十几年了。我孙子两岁的时候我过来的,每天都在。”

  大爷又接话:“这么大年纪怎么还不退休啊?”

  “不退,终身不退,干到干不动就算了。你知道吗?第一批和我一起来管理的老人,8个里面有7个去世了剩下我一个还在。”

  说这句话的时候,陈奶奶脸上还是挂着笑容,她说就要把这事继续做下去。

  过去,洞头农贸市场常常发生缺斤短两的事情,还因此造成争执,甚至打架。工商管理部门找到北岙镇老人协会,希望老人协会能协助管理。于是老人协会里的8个老人就戴着红袖章开始每天来菜市场管理秩序。陈奶奶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是1989年,她负责的就是公平秤的监督。

  那时候,逢年过节,菜场里就人挤人,特别是来买海鲜的人们,手提竹篮子,头顶编织袋,市场里一片喧嚣。陈奶奶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老建筑,菜市场设在二楼,公平秤设在二楼楼梯口,一张长条桌摆着,那条桌子还是陈奶奶的女儿从洞头县实验小学淘汰下来的课桌里挑了搬来的。

  陈奶奶不识字,当时公平秤用的还是老式的木称,上面加个秤砣,八两算是半斤,十六量才是一斤。以前不会用称的陈奶奶就在最初几天买菜的市民们手把手教导下学会了用公平秤。

  公平秤刚刚引入市场的时候,买菜的市民是很欢迎的,但是却遭受了一些菜贩子的抵制。

  陈奶奶还记得,有一天她过称之后,把需要补足的斤两写在票子上给买菜的市民拿去兑钱,结果菜贩子跑过来当众发怒说:“你这么老了为什么还在这里瞎闹?早点回家省事。”

  陈奶奶不亢不卑地回答说:“你们要记住,有一天我老了,没法来上班了,照样也会有人接我的班。”如此下来,陈奶奶就在菜场“安家”了。每天清晨来到菜场,到了午饭时间下班回家。不过短短几个月,菜场缺斤短两的情况马上就少了很多。

  1994年夏天,陈奶奶的腰不小心扭伤了需要休养1个月,但她始终挂念着菜场里的公平秤。腰伤的第二天,她就召集了一次家庭会议,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召集过来,然后算好各自的时间,每天安排一个人陪着老奶奶出菜市场为公平秤工作。

  当时处于二楼的菜场没有自来水,陈奶奶每天上午要提水到楼上给菜贩们洗手,腰伤的那段时间,拗不过老人,子女们也每天轮流着到菜场上班、提水、为市民称斤两。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陈奶奶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样道理。27年来,风雨无阻,年年如此,除了每年正月初一那天菜市场休市,她和她的公平秤休息一天。

  那一把小小的公平秤,系着一方绵长的海霞情!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许淑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