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问题绝非小事,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指数。近年来,我区加大投入,统筹供需,不断改善停车条件,停车难现象有所改观,但距离群众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车多路窄,停车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收费车位空置率较高,路边免费车位车满为患,且附近居民长期占用,无法合理流动使用。在办公、住宅相对集中的繁华地段、老式开放式小区,停车难问题更为突出,每到上下班车流高峰时段,塞车现象已成常态。停车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区容区貌、造成交通拥堵、妨碍交通安全,还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解决城区停车问题,已迫在眉睫。
通过此次瓯海区停车管理调研工作,我有几点深刻体会:
一是精准。缓解停车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区分轻重缓急,以更强的紧迫感狠抓突出问题。调研对医院、学院、农贸市场、服务窗口等单位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块,按照“一点一策”的要求,定制停车解决方案。很明显,工作聚焦供需矛盾突出的重点区域,有的放矢。
二是精细。城市空间是珍贵的公共资源,将停车场“放”在哪、提供多少泊位,这背后是路权分配和资源利用的治理课题。我区汽车保有量大,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制定停车场规划方案必须权衡再三、精打细算。调研强调坚持规划引领,配建停车设施。本着节约资源原则,我区投资新建市民广场地下停车场,亚运公园地下停车场等大型公共停车场所……诸多细节,可见精细。
三是创新。缓解停车难,需要硬件,也考验管理。而优化管理,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和手段。调研工作强化数字平台支撑,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停车服务、管理、执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向科技借力,提高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更多,效率更高,才能让停车难的难度系数降下来。
针对调研报告中的建议,个人再做以下两点补充:
一、错时停车。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和小区施行停车位错时开放,最大限度盘活车位闲置资源,让车位‘全天候’上岗,为缓解停车难尽一份力。街道和社区通过摸查小区停车场、办公楼停车场、商场停车场以及医院停车场,分类统计出白天和晚上不同时段的空闲车位动态信息,倡导车位业主根据自己的停车时间规律,将车位的闲置时段进行二次放租。具体可以由所在地社区与单位协调,进行前期的停车报名统计、通知公告、车位办理、制约管理等工作环节;由治堵办联动协调有条件的小区,设置“微循环”共享停车位;出台针对老旧小区绿化带、停车位改造办法,使小区业委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不违章违建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在本小区进行绿化带重新规划,腾挪出部分停车位,满足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
“错时停车”目前推行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单位、小区停车位归单位与小区业主所有,个别单位与小区业主或因不安全、不方便、难协调、收费、设备损耗等问题,拒绝开放停车位;临停车辆或因超时等问题,可能与业主产生冲突,衍生其他问题;在小区内增加停车位,需要重新规划绿化带,改变了小区用地性质,可能造成小区绿地率降低,需要突破政策才能更改等。针对上述问题,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可通过专项资金投入对上述区域的停车系统、共享停车位以及监控摄像头进行微改造,制做门禁卡发放给共享车位的车主,确保他们随时安全进出,同时与保险公司联系量身制定“错时共享车位险”,为共享停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保驾护航”。
二、智慧停车。通过改造停车场,引入车牌识别系统和云端计费系统,车主无需取卡即可入场,识别车牌离场后再进行云端计费和扣费,提高了车辆出入场的效率。但目前已改造的智慧停车场各有泊车软件,因此急需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层面的停车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制作一款统一的泊车软件,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城市二维或三维停车位地图,车主通过该专用泊车软件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车位的查询、导航,实现就近停车。如果担心车位紧张,还可提前进行车位预约。
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线下停车场资源建成的智慧停车系统,将车牌号与车主手机捆绑,提供周边车位查询→抬杆放行→导航定位→停车缴费的全程智能解决方案。
稿件来源:温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