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视

揭秘!2023央视戏曲春晚舞美为何如此让人惊艳!

  都说2023年在“南戏故里”温州录制的央视戏曲春晚,是一场百看不厌的好戏!

  不同剧种、流派百花齐放,山水实景舞台如梦似幻,科技赋能呈现千年戏韵绵长。晚会在如诗如梦的天地之间拉开了一方舞台,上演了一场视听震撼的春节大戏!

  如今这场晚会还在央视各频道重播。亭台水榭前,书会才人推杯换盏、集会创作,歌姬舞女恬雅温婉、翩若惊鸿……温州九山书会戏楼的绚丽奇幻视觉呈现效果,再现了南宋时期的九山书会文人雅士煮茶赏灯、题字吟咏的景象,虚实相生的景观好似人在画中游,直教台下的观众连连拍手喝彩。除明星璀璨、名家汇聚、节目精彩外,尤其是舞美的设计,让古老文化和青春审美、中国美学和创新元素、文化精髓和破圈传播形成碰撞,带来“国粹”变“国风”的裂变效应。

  今天,温度新闻专门采访了2023央视戏曲春晚的舞美设计师王琛,为大家揭秘央视戏曲春晚这般繁荣梦幻惊艳景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1

  将“历史剧场”用AR变身

  全景沉浸式“艺术舞台”

  全新舞美让人刮目相看

  今年的央视戏曲春晚,是开办33年来首次将主场移步户外,“回”到戏曲发源地温州,这样的机遇让王琛与导演组对舞美设计有了加以提炼的灵感。

  尽管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与成熟的演出案例,但到一个外景的环境去做一个戏曲主题的春节晚会,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设计机会。有着丰富创作经历的舞美团队此番在《张协状元》的编撰地温州九山书会,将“历史剧场”用AR技术变身360度全景沉浸式“艺术舞台”,引领欢聚团圆的新春仪式感,再次让全国观众刮目相看。

  首先,九山公园的核心场地植物茂密,中间有一个体型庞大但做工精良的纯木质演出戏台,周边伴有西爽阁和两个亭子,带有围绕的视觉氛围,整体形成中央下沉式的场地动势和格局,这是主创团队现场考察的第一印象。把一个公共区域变成市民活动区域、变成一个有特性的舞台,主创团队意识到可以以戏楼为核心点,然后因地制宜依托已经形成的沉浸感来进一步加强,打造出不一样的主题晚会式的沉浸感。这个方案得到了导演组的认可。

  王琛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我们在看到实景的场地之后,感受到整体围拢感非常强,我们把这种围拢感打造成所谓的沉浸式,形成样式上的亮点。加上场地本身也是圆形,结合整体的舞美布局之后,场地内部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由中心舞台到环廊、外围的建筑群表演区的三层扩展,并且很好地统一在整体的圆形布局当中。”

  九山书会整体地形为同心圆,因此此次舞美结构因地制宜,舞台被设计成圆型,延展为“源”与“圆”的春节主题。“源”是指戏曲之源,台上精彩纷呈的名角竞演与台下其乐融融的嘉宾互动融为一体,追根溯“源”,因戏结“缘”,共绘同心“圆”,亦是万家庆团圆的意思。

  2

  打破棚内舞台布局

  形成百座戏台汇聚之感

  “戏曲大观园”很梦幻

  众所周知,戏曲演出往往需要有个戏台,而戏台又作为文化类的建筑承载一定的地标性意义。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的戏台的风格和样式都有所不同,就像剧种的不同,相应地融合了许多地方性的文化细节和亮点。

  王琛坦言:“我们通过查阅关于各个不同剧种戏台样式的相关资料,加上利用专业上与建筑的连接性,主创团队从戏台建筑本身积极提取元素,如戏台上面房檐的造型,巧妙地穿插在整体舞台的设计当中。”

  同时,王琛和导演组还借鉴宋代传统建筑风格的12座戏台屋顶与浮雕戏台,“打破棚内舞台布局,形成百座戏台汇聚之感,营造戏曲之城的浓烈氛围。”

  观众在屏幕前看到的“戏曲之城”呈现的二层建筑群落就是参考温州当地戏台结构进行二次创作,与主戏台遥相呼应,打造出高低错落的多层表演空间。另外,半透的建筑结构与冰屏相结合,演出中借助于丰富的灯光染色技术,打造了一座梦幻超现实的“戏曲大观园”。

  由于温州是个多雨之城,在户外举办这样的大型晚会挑战极大,尤其是晚会实景拍摄时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在不足20天的制作周期里,持续下雨的特殊天气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难度。恶劣的天气大大缩短了灯光团队的编程与排练合光的时间;加上场地树木较为密集,树高甚至在20米左右,也给布光带来不小的麻烦。为此,主创团队在可控的安全前提下冒雨进行抢工,王琛透露:“下小雨的时候我们就干一干,下大雨的时候我们就停一停,然后晚上不睡觉连夜加班做,最终克服层层困难,将这次的沉浸式外景春节戏曲晚会呈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美装置中使用到亚克力数控竹子。百根数控竹子由亚克力翻模而成,内部贯穿数控灯带,无论是灯光染色还是自发光呈现都营造出美轮美奂、变化多端的视觉氛围。

稿件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编辑: 许淑瑞 | 责任编辑:徐琼峰 | 监制:黄作敏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