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视

《八佰》

  十月一的早上,一家人五点便起了床,洗漱整齐坐在新修好的电视机前边。

  等央视直播天安门的升旗仪式。

  旗未升,泪先流,别笑话我爱哭,只是忍不住。当真忍不住,从几天前开始着手写影评,与母亲说时,她讲:“八佰吧,写八佰。”

  我也就回答:“好,就写八佰。”

  可惜说起来轻巧,落笔又太难了,一坐到桌前,泪就止不住的流,眼前明晃晃是影片里那匹白马,13岁就上了战场的小朱没骑在上头,那匹马自由地、无所拘束地奔向远方。

  《斗牛》里的牛,《老炮儿》里的鸵鸟,管导演是向来喜欢用动物隐喻的。赵子龙曾是骑着这样一匹白马,于大军之中七进七出,杀敌无数,就是这样一匹白马,预示着曾经瘦弱的中国,几次倒下,几次站起,最终重获新生。

  八佰是一场又痛又粗砺的蜕变。

  一河之隔,南北两岸,英租界终日繁华,人声鼎沸,对面那个四行仓库里头缺衣少食,弹尽粮绝。

  为了守住这片阵地,一个个年轻的战士,母亲的孩子,父亲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以血肉之躯捆绑着手榴弹,纵身一跃,落进举着钢板的日军人群中,成了刻在石碑上的名字、民族的英雄。

  不可否认,电影中有着许多夸张,亦有着艺术的渲染,但影片的制作者们想要通过“八佰”二字传达出的深意,却能够被领会。

  当时守卫四行仓库的仅有四百多人而非对外宣称的八百人,但也正正是仅有的四百多人,将日军的部队死死防住,红色的旗帜立的很高、很高。

  整部影片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茫然无知写义无反顾,八佰不是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群人。

  他们坚守住的不是政治家渴望给列强展示的东西,而是中国人千年来不折的脊梁,那时的国人苍白、无力,缺的是精神觉醒的良药。

  这场防卫战,就是那方良药。

  1937年10月30日,88师524团,血洗的历史刻印在那年见证了这场战争的中国人的血里,也将刻印在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传承中。

  今国强矣,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华振兴,以慰英雄赤子之心。

  诶,写着写着,又忍不住落泪了。

  我并非专业的影评家,但是也总想说给别人听听,历史由后人记住才有其价值,望国人皆是成为坚守本心,有独立思考之能力,怀感恩报效于家国之人。

稿件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 任宇 | 责任编辑:徐琼峰 | 监制:黄作敏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