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视

难留少年时,总有少年来 ——看《觉醒年代》有感

  我今年反复看了十多遍《觉醒年代》,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过去不是没有,今年甚至更多,但我想它最触动我的,还是它用细腻的真实、生动的群像和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手法,终于让一个个“符号”成为了“人名”。

  越真实的细节越能让作品拥有说服力。在日留学的李大钊手里拿着木质的便当盒,青砖瓦房里的高君曼煨着炭盆打理家务,蔡元培敞着里衣泡着脚,辜鸿铭一众仆从唱着戏给他从头发丝打理到手指尖……从《哈利波特》到国内以“细节控”出名的山影,为什么他们塑造的世界总让人“相信”,无非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那些场景是“活”的,所以里面的人是“真”的。

  “我们历史书上翻开的一页,是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曾经的他们是一个个带着定语、形容词的“符号”,一个个在考试中的知识点,如今他们是“老兔子”蔡元培先生,是“封建大家长”仲甫先生,是“憨坨”守常先生,是嚷嚷着“怎么还不开席啊”的鲁迅先生,是混在大学生里的高中生赵世炎,是回头满身血痕的陈延年、陈乔年。

  正因为他们“活”了,那个时代“活”了,这部剧才真正在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心里,扎下了根。少为人知的陈氏父子墓前,在今年的七一、生日当天,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与他们相似年龄的人们似乎通过这部剧隐隐触碰到了他们的灵魂,共鸣了他们的理想。弹幕上一句句“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把当代年轻人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连到一起。

  难留少年时,总有少年来。年轻的、奋进的、身处黑暗向往光明的他们倒在黎明前,但总有一代代的“少年们”接过旗帜,推着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而我们的文化从业者,若都有《觉醒年代》制作方的操守,我们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若都有《觉醒年代》这样触动人心的质量,我们的文化阵地也不会时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叹了。

  作者:嘉叶

稿件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 任宇 | 责任编辑:徐琼峰 | 监制:黄作敏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