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视

当千年诗句“爬”上乡村墙面!温商学子用画笔绘就网红打卡地,让诗与远方照进现实

  温州新闻网讯 (通讯员:文字 石小瑞 麻林利 摄像 麻林利、徐佳萱、江恒雨)

  千年文脉,青春画笔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意境穿越千年,在温州乡村的墙面上焕发新生。温州商学院“啄木鸟”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墙为纸、以笔为锄,将东晋诗人的风雅才情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命题巧妙融合,在谢灵运纪念馆周边打造出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张力的墙绘长廊,让斑驳墙面变身“会说话的文化展板”,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地。

  精心打磨,打下基础

  砂纸与墙面的摩擦声,是这场艺术创作的序曲。队员们分工明确,手持砂纸躬身作业,从粗糙到平滑的墙面肌理变化,不仅为后续绘画奠定物理基础,更磨砺着青年学子的耐心与毅力。

   洁白底色,传承初心

  调配白漆、均匀涂刷,素净的墙面如谢灵运笔下“未被污染的山水”等待色彩的破题。这层象征纯洁与希望的白色基底,既是对传统文化本真的致敬,也寓意着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待青年勾勒。

  创意构思,红色解码

  队员们将“党民一心”的红色精神巧妙融入画面:群众如山水相依,在党的引领下并肩前行,群山相连的构图象征“万众一心”,江河同流的笔触象征“共克时艰”。当“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的诗句与红色元素、乡村图景同框出现,传统诗词便有了新时代的注脚。

    细心绘制,展现风采   

  勾勒诗人神态时,队员们对照史料反复调整眉眼细节,力求还原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文人风骨;绘制亭台楼阁时,斗拱飞檐的比例精确,每一笔都饱含对传统美学的敬畏。随着色彩的逐渐丰富,生动的画面在墙面上逐渐呈现。谢灵运的山水诗仿佛跃然墙上,让过往的行人驻足观赏。

  青春力量,助力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让青年在田野间找到人生坐标。”实践队带队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他们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

  从谢灵运山水诗境到新时代乡村梦想,变的是文化表达形式,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而当乡野间涌现更多“会说话的墙面”,文化振兴的种子已在泥土中扎根,只待春风吹拂便绽放出绚烂图景。

稿件来源:温州新闻网

编辑: 许淑瑞 | 责任编辑:徐琼峰 | 监制:黄作敏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