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温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12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2号)精神,推动全市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提升美丽温州建设的重要载体。到2022年底,温州市及所有县(市、区)力争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
(二)工作内容。注重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加快能力建设,发展污染物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全方位的产业链,促进污染防治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无废”理念,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能减则减,全面抓好产废源头减量化。
抓好源头减量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在场内开展利用处置,提升废水废气处置工艺,有效减少源头产生量。严格涉危项目准入。从严审批工艺落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出路难、产生量大且本地无法就近处置的项目;从严审批我市无需求或能力已饱和的工业固废利用处置项目。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与产生量直接挂钩的差别化收费机制。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及其废弃物产生量。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循环型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提高符合标准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提倡绿色构造、绿色施工、绿色室内装修。
(二)坚持应分尽分,全面落实分类贮存规范化。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2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70个以上,示范村100个以上。
强化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按规范分类。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对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瓶(袋)规范化分类处置。
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贮存规范化。督促企业做好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属性、数量、去向等信息填报。重点抓好工业危险废物分类贮存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
(三)坚持应收尽收,全面实现收集转运专业化。
建立完善全域固体废物收集体系。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推广小箱进大箱回收医疗废物做法,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到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持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到2020年,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加大固体废物转运环节管控力度。加强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交接记录制度。鼓励各地探索危险废物运输管理模式,允许在城市建成区内采用满足防扬散、防遗撒、防渗漏要求的运输方式。严格落实水路运输经营者污染防治责任,按规定为船舶配置污染物收集或处理装置,强化运营管理;加强对港口接收船舶污染物情况、船舶防污染设施设备配置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违法排污行为查处情况;依法查处未按规定履行环保验收的码头。
(四)坚持可用尽用,全面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大力拓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渠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基地)建设,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利用园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加快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到2020年底,全市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3家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到2022年底达到60%以上。重点推进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汽车、废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统筹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分质利用,完善收集、清运、分拣、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处置体系。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明确适用场景、应用领域等,提高再生产品质量。
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以种养循环、就近利用为重点,到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多途径的秸秆利用模式,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坚持应建必建,全面推进处置能力匹配化。
加快补齐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将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形成规划“一张图”。 进一步打造全市危废处置“适度富余、适度竞争”的格局,重点推进危废刚性填埋场、焚烧处置1万吨/年的温州市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医废技改项目和综合危废利用处置7.5万吨/年平阳固废资源再生项目。2020年底前基本补齐县(市)域内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缺口,重点推进乐清、龙港、永嘉、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永嘉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提升工程、平阳县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PPP项目和文成县垃圾处理生态环保工程,配套建设固化飞灰填埋场,推进乐清市和永嘉县飞灰填埋场建设,妥善解决焚烧飞灰处置问题。2021年底前补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利用处置能力缺口,推进瓯海西向填埋场非可燃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区技改项目和平阳一般工业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解决无利用价值工业固废处置问题;推进文成县珊溪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和瑞安市曹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站建设。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建立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置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调控供求关系推动处置价格合理化。到2022年,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富余、竞争充分的全种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
(六)坚持应管严管,全面形成高压严管常态化。
重点加强固体废物物流及资金流的管理。加大固体废物运输环节管控力度,严查无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资质企业从事危险废物运输的行为。严控产废单位将处置费用直接交付运输单位或个人并委托其全权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
持续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固体废物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完善网格化的巡查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机制,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固体废物的违法行为,依法征收环境保护税。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协调联动,实施环境违法黑名单和产业禁入制度,开展“无废”专项执法行动,对固体废物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形成环境执法高压震慑态势。
(七)坚持应纳尽纳,全面实现管理手段信息化。
着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固体废物管理台账、转移联单电子化。推广信息监控、数据扫描、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锁等手段,推动固体废物转运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
推动建立协调联动共享机制。直面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打通各类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平台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优势,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着力打造监管“一张网”。
(八)坚持创业兴业,全面推动治理行业产业化。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环保管家服务,推动环保管家受产废者委托统筹开展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及处理处置工作。进一步落实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推进治理技术创新。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重点突破废水、废气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减量化问题。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温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温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半年多来,平阳将整个城市的相关企业、学校、小区等细分成各个“细胞”,通过化整为零,由点及面,第一批“无废细胞”7大类37个创建对象已见成效。
瓯海区无废办联合区垃圾分类办、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和温州市环科院组成“无废学校”创建验收小组对瓯海潘桥一小开展宣传和预验收工作。
近年来,鹿城区卫健系统紧紧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开展“智慧卫监”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医疗废物收集模式,通过视频监控、数据跟踪的方式,实施医疗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医疗废物收运智能化、数据实时化、监控全程化。
但您可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脏乱差村庄,门前门后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是什么助其完成从“脏乱差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呢?
龙湾区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创新模式、更新方式方法,巧用政府、企业、公众的“三方合力”形成全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新局面,真正做到“无废城市”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洞头区无废创建办联合区生态环境分局等各责任单位,对洞头区“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企业”、“无废酒店”、“无废机关”等5类共计25个区级“无废细胞”逐一进行评估验收,验收通过率达到100%,率全市之先完成区级“无废细胞”创建评估验收。
温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